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过程,主要指实践,是动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则是结果,主要指理论,是静态的。后者从属前者,前者蕴涵后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具体来说,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

第二,  具有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要求有新的理论成果。

第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体现了一种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论。

在学习、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重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校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我们党对“旗帜”这个称谓是相当慎重的,历史上只有三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讲过旗帜问题。第一次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党的十五大,第三次是党的十六大,两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和灵魂都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七大上,又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入新党章,这就从制度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20世纪30年代同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遵义会议以后,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主要由7个方面组成: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对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6)党的建设理论。

(7)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第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据。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第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命题阶段。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第四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是丰富理论内容阶段。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大理论:

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是改革开放理论。

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体现在4个新上:第一,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新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新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新体系: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时期,是世界、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而适时作出的深刻的理论反映。

第一,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在此后十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第一阶段:从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0年2月江泽民赴广东视察之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时期。

第二阶段:从2000年2月江泽民赴广东视察到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式提出、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2002年“5.31”讲话到党的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子,在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积累了一些新经验。具体包括: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的思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的思想。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提出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③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思想。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的思想。提出了,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创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和对外开放的思想。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⑦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思想。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注重科技强军,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的思想。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思想。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的思想。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⑩关于“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总之,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旗子和灵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和归宿。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了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逻辑与规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任务、指导思想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这些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之间有密切的内在的有机联系。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论断,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成了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科学体系。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双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新世纪、新阶段的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2.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目前学历:
报考专业:
"自考大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资料"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