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笔记

00534 《外国文学作品选》笔记

1课、荷马《伊利亚特》)荷马史诗公元前九世纪行吟诗人,成文于公元前1000年开始,记载-12世纪的事,-3世纪定稿)

1、  史诗分为《伊里亚特》《奥德塞》两部分,是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相传作者是盲诗人荷马,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两部史诗都与特洛亚战争有关。《伊里亚特》(共24卷,15693行。)直接描写特洛亚战争最后一年的事情。《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十年回国的艰难历程

2、 主要人物:特洛亚战争的三方参与者

希腊联军一方:1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强烈、但过于自尊,盛怒之下不免残忍),2统帅阿伽门农、3阿基琉斯好友帕特洛克罗斯

特洛亚一方:赫克托尔(遇事冷静,比较内向,性格稳重,有人情味);2赫克托尔父亲、老王普里阿摩斯;3赫克托尔母亲赫卡柏;4妻子安德罗马(诗中哀叹阿斯提阿那克斯喪父后凄凉4弟弟帕里斯

  神衹方面1女神雅典娜‘ 2集云之神宙斯;3射神阿波罗

“荷马式比喻”:指的是荷 马在描述人物行动、特征和事件时,擅长取材于大自然的景象、狩猎、农事等,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事物特征。荷马式比喻在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激发联想方面起巨大作用,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1规模宏大构思精巧剪裁得当,是史诗结构的一大特色。

2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3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写成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技巧如夸张烘托比喻固定修饰语等

4诗歌本身独特的韵律和源于神话传说的丰富的想象力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5客观的叙事手法仿佛作者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选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和关键性场景和选文中的一些著名诗句

  选文的主要故事情节:阿基琉斯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穿上阿基琉斯的盔甲上阵迎敌,结果被赫克托尔所杀。好友的死,使得阿基琉斯悔恨不已,遂与阿伽门农捐弃前嫌,再次上阵,指名要与赫克托尔决斗。决斗发生前,赫克托尔父亲普里阿摩斯与赫克托尔母亲赫卡柏都劝其放弃和阿基琉斯争锋,但赫克托尔仍旧决定参加决斗,随后赫克托尔在决斗中被阿基琉斯杀死,他的尸体也被阿基琉斯拖在战车后面绕城,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与赫克托尔母亲赫卡柏、妻子安德罗马克都陷入万分悲痛之中

简述荷马史诗所反映的时代:荷马史诗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珍贵文件,它反映的时代是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录制社会过渡时期;

  4基本精神:是歌颂英雄是歌颂英雄的行为和他们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本章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采用高度集中的手法,以及点带面的结构;多用比喻,是史诗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

1、  一个片断。围绕的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描写这51天的战争,而具体描写的只是9天间发生的故事,这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2、人神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在描写这场战争时,人与人在互相斗争,同时也穿插着神之间的斗争。如在斗争中描写"天父取出那把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

阿基琉斯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时代转型时期的英雄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着既勇猛又残忍,既冷酷易怒又宽厚仁慈,既天真任性又珍视英雄荣誉的多重特性。因此,这一英雄人物形象让黑格尔赞叹:“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示出了它的丰富性。”

2课:萨福《永生的阿芙洛狄忒》

 1萨福,是希腊女诗人,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 传说她有三个同性伴侣,最终却因失恋而投海自杀。

2.萨福的作品经人整理后为抒情诗九卷,哀歌一卷,可惜后来以伤风败俗为罪名被焚烧,目前只有《永生的阿芙洛狄忒》、《给所爱》和《失去的友人》等基本完整,另有《相思》等残篇。

阿芙洛狄忒的身份是:宙斯的女儿

为阿芙洛狄忒驾车的是:金翅之雀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主司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是萨福笔下最鲜活的人物形象,体现生命热力的爱情是萨福诗歌永恒的主题。此诗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诗作是对爱与美的颂扬。诗中,诗人所爱的人不爱她,她“万盘痛苦”,满怀惆怅。于是她呼唤阿芙洛狄忒,希望爱神保佑她“一切心愿能够 实现”。

其次,诗作是对个体生命力的弘扬。诗人是第一位描述个人爱情和失恋的诗人。她的诗凸显自我,具有丰厚饱满的生命力,是贵族女性对生活理想的大胆追求,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可贵发现,是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诗性体现。

  正是是拜伦《唐璜》中所说的那个“如火焰一般炽热的萨福”

“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主管科学和艺术女神的总称。

第三课: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1. 索福克勒斯是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被 称为古希腊“戏剧艺术的荷马”和“第二大悲剧诗人”(第一是埃斯库罗斯,第三是欧里庇得斯)。他的剧作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繁荣时期的思想意识。他拥护民主,赞扬人的自由意志,书写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不屈的抗争精神。他的悲剧往往被称为“命运悲剧”。

2. 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写100多部戏剧,现有7部传世。其中主要的有《埃阿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等。以《俄狄浦斯王》成就最高,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3. 主要人物:克瑞翁,国舅,后继承王位;厄忒俄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大儿子;波吕涅刻斯,俄狄浦斯王的小儿子;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的大女儿;海蒙,安提戈涅未婚夫、克瑞翁的儿子;欧律狄刻,克瑞翁的妻子。

4. 关键情节:波吕涅刻斯和厄忒俄克勒斯为争夺忒拜统治权发生冲突,波吕涅刻斯被厄忒俄克勒斯赶走后召集六位英雄前来攻打忒拜,被厄忒俄克勒斯杀死,厄忒俄克勒斯自己也牺牲了性命。克瑞翁断承了王位,为守卫忒拜的厄忒俄克勒斯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同时宣布波吕涅刻斯为叛徒,禁止将其下葬,违者将被处死。安提戈涅不顾克瑞翁的禁令,到荒野埋葬了自己的哥哥,为此安提戈涅被囚禁并自杀。她的未婚夫海蒙也殉情自杀,海蒙的母亲也随之自杀,只剩下克瑞翁一人。

5. 《安提戈涅》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围绕是否埋葬一个人而展开,这个人是:波吕涅刻斯

6. 《安提戈涅》的思想主题A在血缘伦理与城邦伦理不可调和的冲突中,展现了人物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B在对命运的不屈抗争中,安提戈涅既彰显了个人的自由意志,也显示了女性的尊严和觉悟。安提戈涅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至高无上的王权,充分显示了古希腊民主制时期所崇尚的自由平等精神。C警告人类不可过度傲慢狂妄。克瑞翁坚持以自己制定的人类之法执掌一切,安提戈涅却说:我不认为一个凡人下一道命令就能废除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律条。剧作结尾克瑞翁失去了所有亲人,歌队长最后的话傲慢的人的狂言妄语会招惹严重惩罚,是对人类的提醒和警示。

7. 艺术上的特点:鲜明地体现了索福克勒斯剧作的艺术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主人公安提戈涅有优点,也有弱点。而克瑞翁既不是完美无缺的好人,也不是为非作恶的坏人。他是一个在权力的鼓动下失去了理智和克制能力的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典型的悲剧人物,有缺点的现实人。其次戏剧结构严谨、完整。

 

第四课: 但丁《神曲》(节选)(13-14世纪)(38501、

1. 但丁是欧州中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诗人,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意大利诗人)

2. 但丁一生著作甚丰,最能够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长诗《神曲》。另外有抒情诗集《新生》,还有著作《论俗语》、《飧宴》、《帝制论》等。

3. 但丁早年曾把所写的31首写给贝亚特丽采的抒情诗用散文连缀起来结集出版,这部诗集是:《新生》

4. 神曲的三部分篇名:《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拦路的三头野兽:豹、狮、虎。《神曲》的原意是“神圣的喜剧”全长14233行。

5. 主要人物:但丁、维吉尔、弗兰采斯加、保禄

6. 关键情节:但丁来到地狱第二圈,看到生前放纵情欲的灵魂遭受惩罚,听到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的不幸遭遇时因同情而昏晕,似乎将濒于死亡,如同一个尸首倒下。

7. 主要内容:《新生》是意大利人但丁早期的作品。但丁少年时期曾经邻居家的少女贝亚特丽采产生了爱情,贝亚特丽采早逝以后,但丁把在1283年以来所写的31首献给她的抒情诗用散文连缀起来,取名《新生》出版。记述但丁对贝亚特丽采的爱情和她芳魂早逝的悲剧。这部作品歌颂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表现出了反对禁欲主义的情绪。特别是艺术上深受“温柔的新体”诗派的影响,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8. 在地狱入口处迈诺斯用什么来衡量罪人的灵魂该去地狱第几层:用尾巴在自身上缠绕的圈数

9. 但丁的《神曲》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民族语言写成,它所用的民族语言是:意大利俗语

10. 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但”游历了:地狱、炼狱

11. 象征意像黑暗的森林---象征当时意大利黑暗的政局,意大利现实三头猛兽---阻碍人类达到光明世界的邪恶力量但丁在森林中迷路---人类的迷惘但丁游历---追随理性与信仰

12. 《神曲》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贡献:但丁正是用中世纪诗人惯用象征手法,描写了在理性、神学信仰和爱的引导下的心灵觉醒过程。但丁对宗教和教会、对世俗生活、对封建统治者、对古典文化都既肯定又否定,体现了作家思想上的矛盾性,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运用宗教文学中常用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前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

8《神曲·地狱篇》但丁在“情欲”看法上的矛盾性。 这表现为他两个方面的两重性:

            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9、神曲表现手法:A、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新文学特征。(梦幻故事,但取材于现实,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B、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取自现实的比喻。C、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D、不是纯客观描写,爱憎分明、感情充沛、直抒胸臆,有鲜明的抒情性。

第五课、 薄伽丘《十日谈》(14世纪)(5260

1、 作者乔万尼·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早年致力于《神曲》研究。是欧洲最早第一个掌握古希腊文的学者。写过叙事诗、抒情诗、十四行诗、史诗、长篇小说,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晚年写有学术著作《异教诸神谱系》、《但丁传》等。

2、 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提倡以人为中心,针锋相对地肯定人,赞美人;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认为人有享受爱情和财富的权利,幸福不在来世而在人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去争取个性的解放和现世的幸福。人文主义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3、 十日谈以一个故事开端,引出100个故事,套装在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之中,期间用文字串联。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为"框式结构"

《十日谈》中100个故事的缘起:故事的起因是1348佛罗伦萨爆发了黑死病。为躲避瘟疫,七位青年女子与三位青年男子在一所教堂不期而遇,随后相邀来到一所美丽的乡间别墅。在那里,他们散步、唱歌、跳舞、宴饮,生活十分惬意。后来,七女子之一潘比妮亚建议讲故事以消遣时光,大家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选出一人来主持活动,督促、引导大家轮流讲故事。每人每天讲1个故事,一共讲了100个故事。瘟疫过去后,他们离开了别墅,各自回家,这10天讲的故事,构成了《十日谈》的全部作品。

《第四天故事一》的基本情节:唐克烈亲王的女儿-绮思梦达的爱情悲剧。郡主绮思梦达青春年少、才貌出众,智慧过人。她喜欢上了人品高尚、气宇轩昂的侍从纪斯卡多。两人真诚相爱,但因地位悬殊,为亲王所不容。亲王发现了郡主和侍从间的幽会之后,派人杀死了纪斯卡多,将他的心脏送给绮思梦达,以图让女儿死心。悲痛的绮思梦达选择服毒自尽,为爱情殉葬。追悔莫及的唐克烈遵照女儿的遗嘱,将一对情人隆重地葬于一处。

5、绮斯梦达形象:性格刚强,思想开明,眼光敏锐,能言善辩,行动果敢。积极争取自己的幸福,私情暴露后,不否认,不求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勇敢地面对父亲的狠毒行为,殉情而死。体现了新时代新女性的面貌。唐克烈并不是坏父亲,但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和旧观念的维护者,他又残忍、狠毒的一面。女儿面临情、理、势三重力量的考验。

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私恋、辩护、殉情

           4、 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运动:中世纪后期的14世纪至16世纪末,欧州产生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核心,崇尚理性,主张个性解放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一词原意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与其说是这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

《十日谈》主题思想内容:(主角:绮思梦达 纪斯卡多他的父亲是唐克烈)《十日谈》中的故事来源多样,但都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具体而言,它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批判宗教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反对封建压迫和包办婚姻,大胆地揭露教会的腐败和欺骗,以及种种悖情逆理愚行固念,热情洋溢地歌颂爱情,赞美人的聪明才智和高尚美德,以及幸福在人间的思想。。

第六课:拉伯雷《巨人传》

弗朗索瓦。拉伯雷是欧州文艺复兴时期法国重要的人的人文主义作家这一。他的长篇小入《巨人传》共五部,出版后风靡一时,却被巴黎大学和法院宣布为禁书。

主要人名:巨人高康大-国王高朗古杰之子。他躯体庞大,体能超常,食欲旺盛,行为夸张,他有着人的正常欲望,自信而有智慧。

   约诺土斯。德。卜拉克玛多大师-巴黎神学院的神学士。他语言繁琐、啰唆,外表道貌岸然,实则是酒囊饭袋。

艺术特点:在艺术上,本文采用滑稽夸张和象征、寓意等写法写成,既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是却又包含着大量的夸张、幻想成分,情节离奇古怪,荒诞不稽。作品使用了民间百姓喜欢的诙谐、粗俗的语言,但表现的则是严肃、深刻的内容。恰恰以这样的艺术风格,客观地显示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现实。

高康大一时兴起,把圣母院塔楼上的大钟摘下来挂在马脖子上当铃铛,这是对教会圣物的公然调笑和戏

《巨人传》思想特色(现实内涵,思想内容)(拉伯雷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故事表面看起来荒诞离奇,但作者却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强烈的现实影射和讽喻意味。A通过描写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形象,歌颂人的自身力量,肯定人的欲望与追求的合理性,挑战了基督教禁欲思想。B揭露教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表现出鲜明的反教会倾向。C对封建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无情嘲讽。在从中世纪神权统治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神权的延伸和王权的仆从,毫无独立性可言。D揭示了市民阶层的无聊愚昧、保守落后等特征。

第七课: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7世纪)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38个剧本,两部长诗、154首十四行诗集以及若干不同题材的短诗,人们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作品: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理查三世》

            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奥塞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

基本情节:《哈姆雷特》是一部五幕悲剧。故事讲述了正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为父奔丧,却发现叔父克劳狄斯已经登基成为新王,并与母亲结婚。一天夜里,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的,并要求儿子复仇。哈姆雷特震惊悲痛,发誓复仇,同时决定在采取行动前用装疯迷惑对手,保护自己。克劳狄斯不断派人试探,都被哈姆雷特识破。哈姆雷特用戏中戏证实了鬼魂的话,但在克劳狄斯祈祷时却没有动手;一次他在与母亲谈话时,将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成克劳狄斯误杀。克劳狄斯派哈姆雷特出使英国,准备假英国国王之手除掉他,结果,奸计被哈姆雷特识破。此时,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因种种变故,精神受打击失常,溺水身亡。克劳狄斯一计不成,又挑起波洛涅斯的儿子,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雷特的仇恨,怂恿他们决斗,并在剑上涂毒,酒里下药, 要置哈姆雷特于死地。最后哈姆雷特被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中;雷欧提斯也被毒剑所伤致死,王后则误喝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临死时,将奸王克劳狄斯刺死。

主要人物:哈姆雷特-丹麦王子。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内涵,性格忧郁,延宕。

克劳狄斯-丹麦现任国王,哈姆雷特的叔父。阴险奸诈、残暴狠毒。

奥菲利娅-波洛涅斯的女儿,哈姆雷特的情人。单纯,天真、温柔可爱,不谙世事。

波洛涅斯-克劳狄斯的御前大臣。通晓世事,趋炎附势、圆滑、迂腐、自私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儿子、奥菲利娅的哥哥。感性冲动、莽撞

奥斯里克-宫廷大臣。阿谀逢迎、见风使舵

霍拉旭-哈姆雷特的好朋友。忠厚诚实、机敏聪明、支持正义。

  4、 主题: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它通过古代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现实,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五幕第二场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城堡中的厅堂。

5、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6、 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7、 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个性格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形象。其次,在发展中,内外双重矛盾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主义内涵: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核心是对的肯定,强调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围绕这个核心,人文主义的内涵大致包括:(1)用人权反对神权。人文主义者热情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肯定个人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反对禁欲主义。(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者把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当成了最重要的两大任务。(4)在政治上,人文主义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主张民族统一。

 

 

第八课: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十七世纪)(8395

作者系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小说家,少年时颠沛流离,成人后历经坎坷。从过军,当时俘虏,做过军需,还多次被捕入狱。诗体悲剧《被围困的奴曼西亚》就写于这一时期。

主要作品:主要诗体悲剧《被围困的奴曼西亚》,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训诫小说集》。

基本情节:西班牙穷乡绅吉哈达,读骑士小说入了迷,想仿效骑士的游侠冒险生活.他改名堂吉诃德,从祖先遗物中找出残破的头盔、盾牌、长矛。

主题思想:通过堂吉诃德仿效骑士游侠冒险的历程及其性格描写,广泛而深刻地反映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帝国外强中干、危机重重、日趋没落的社会现实,讽刺了西班牙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和民众虚幻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抒发了 文主义思想,颂扬了忠于理想,勇于为理想献身的高贵品格。

            2、 主要人物:堂吉诃德(吉哈达)桑丘·潘沙

桑丘.潘沙形象:封建宗法制度下小户农民的典型,他满脑子是功利实际的考虑,胆小怕事,目光短浅、贪小便宜.但他性格中也有不少优点:朴实善良,忠心耿耿,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有应对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桑丘的性格还有发展的特点.后期其懂得了堂吉诃德崇高品格和理想的影响,价值观上有与堂吉诃德趋同的倾向,性格上则与堂吉诃德构成互补,成为一对真正的游侠搭档.

在堂吉诃德高谈阔论时,桑丘“频频光顾”软木树上:第二只酒袋

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特点和意义。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脱离实际,一切从主观出发,满脑子骑士道,处处模仿骑士小说中的骑士做派,全然不顾周围是一个被日常生活逻辑支配的现实世界;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结果洋相出尽,害人害已.

2、 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他向往一个人人真诚相待,财富不分你我,公正和平友爱的黄金时代 .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然权利,他主张人类要以理性为尊,以美德为贵,而不应该以出身论贵贱.这些思想信念,打的虽然是骑士口号,其精神实际是人文主义,堂吉诃德不仅信仰坚定高洁,而且勇于行动,敢于以生命捍卫真理,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形象

(《堂吉诃德》艺术特色:A借鉴了骑士小说与流浪汉小说的长处,以主人公的游侠经历展开情节,为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广阔图景创造了条件,并克服了骑士小说与流浪汉小说常有的情节松散的毛病,使情节结构更加严谨;B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堪称喜剧艺术的典范之作,通过戏拟骑士小说典型情节,成为反骑士小说的经典,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C采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塑造人物,强化了幽默和讽刺效果;塑造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两个人物形象,使他们从形体身份到性格思想,处处形成有趣的对照;D小说中的双关语、笑话、反语、文字游戏俯拾皆是,也令读者捧腹。

3、 

9、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手法。

            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

            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第九课、 莫里哀《悭吝人》

作者是十七世纪法国最杰出古典主义喜剧家。歌德曾说:莫里哀如此伟大,每次读他的作品,每次都重新感到惊奇。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模仿他。

主要作品:《太太学堂》《可笑的女才子》《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伪君子》《司卡班的诡计》

基本情节:五幕喜剧。主人公阿巴公是一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吝啬刻薄、嗜钱如命,他要儿子克雷央特娶一个有钱的寡妇,要女儿爱丽丝嫁一个不要陪嫁而富有的老爵爷昂赛末,自己却打算不花一分钱就娶年轻美貌的姑娘玛利亚娜。但没想到玛利亚娜早就与阿巴公的儿子相爱了。女儿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在无法改变阿巴公的决定的情况下,儿女们设计偷了他埋在花园里的钱。当阿巴公发现钱箱被偷后,气急败坏,痛不欲生。大家答应还他钱箱,但要他放弃玛 利亚娜,也不再逼迫女儿和不爱的人结婚,最后两对年轻人喜结良缘,阿巴公则去看他的可爱钱箱了。

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从法国兴起并波及其他国家,成为17世纪欧州文学的主潮,并代表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水平。古典主义是法国专制君主制的产物。古典主义作家的个性与艺术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创作仍存在很多共同之处:1拥护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主。2崇尚理性,3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主人公阿巴公把钱藏在:花园里

“三一律”1、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2、规定每出戏剧必须做到情节一律、时间一律和地点一律;3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4三一律有助于戏剧的严谨精炼,但同时也限制了戏剧艺术的自由发展。

《悭吝人》选文主题选文部分基本主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对新兴资产者拜金主义风习的批判。正是金钱使阿巴公丧失人性,变成了守财奴和吝啬鬼,表明钱一旦被摆到至尊的地位,就会成为一种丑恶的力量。也表现了作家渴望用人性和亲情战胜金钱的思想。剧本描写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守财奴除了金钱外一无所得的结局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十课:歌德《浮士德》

歌德是18-19世纪德国伟大的启蒙主义作家、大学毕业后,与一批富有叛逆精神的年轻作家交往,掀起了德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狂飙突进”运动。1755年秋,进入魏玛宫廷服务,从政大约十年时间,称“魏玛十年”,创作风格从狂燥、激情转向安详、宁静。1974年,歌德与席勒定交,开始互相合作的十年,他们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文学”时代

主要作品: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脑》,戏剧《埃格蒙特》、《伊菲格涅娅在陶洛斯》、《托夸多。塔索》诗剧《浮士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亲和力》、《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自传《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等

基本情节:诗剧共分两部。诗剧开始时,在书斋中钻研了一辈子学问的浮士德发现自己得到的都是一些僵死的知识,毫无用处。绝望之中的浮士德想到自杀。这时魔鬼靡非斯陀乘虚而入,引诱浮士德与自己订约:在浮士德有生之年,魔鬼为浮士德服务,满足他提出的任何要求;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生命便告结束,灵魂归靡非斯陀所有。于是,浮士德在魔鬼的陪伴下,走出了书斋,先与市民少女玛嘉丽特相爱,随后到皇帝的宫廷效力。

《浮士德》中的人物:浮士德,学者。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又贪图享受和世俗欲望的满足。瓦格,浮士德的学生,平庸迂腐。靡非斯陀,魔鬼。奸诈、诡计多端

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欧州断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的色彩。如果说人文主义主要关注是如何从宗教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的话,那么启蒙主义者认为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股绳索。他们主张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并以“自然法则”,用自由、平等的口号来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特权。

浮士德精神: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的主题:浮士德原本是德国民间传说中通占卦 、天象、巫术、炼金术的神奇人物,歌德在诗剧中对这一人物进行了根本性改造,描写了他不断追求的一生,共分知识追求,爱情生活,政治生涯,艺术追求、事业追求五个阶段。歌德以浮士德的精神追求为线索,对人类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人性本质和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二重性:一方面,他不断追求知识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精神境界也在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在拥有浮士德精神的同时,他又有贪图安逸,安于现状的一面。积极向上是前进的动力,靡非斯陀利用他的弱点,诱使其堕落,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又他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在辩证发展中,浮士德日益高尚化、纯洁化,最后达到个性的完善。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艺术特色: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表现为高度抽象性、浪漫幻想性与具象描写的有机统一。文中的人物、故事不是以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为蓝本加以刻画,而是浪漫幻想的产物。如对浮士德精神探索的五个阶段的设计,就超脱了现实生活中可以求证的物质形态,是对人类精神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历程高度浓缩、提炼的结果。同时文中在具象描写方面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不平。其中的现实生活场景,如书斋中的苦闷,酒肆的狂欢,爱情的迷乱,在大自然中的陶醉等,都遵从现实生活的逻辑,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是常人能够经历的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直抒胸襟、对比烘托(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事物,瓦格纳的平庸委琐等)

            8、 背诵部分:

            A、城门前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

            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

            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

            哦,如果空中真的有精灵,

            上天入地纵横飞行,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不错,但愿有魔衣一领,

            载我到奇邦异国去远征!

            它将是我的无上珍品,

            这些珠玑黼黻对我不值一文。

            B、宫中的广大前庭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和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所以在这儿不断出现危险,

            使少壮老都过着有为之年。

            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

            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地上!

            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

            你真美呀,请你暂停!

            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

            将历千百载而不致湮没无闻。

            现在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这对高无上的瞬间。

第十一课:华兹华斯《致杜鹃》(18-19世纪)

华兹华斯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诗人代表。1843年,他被授予桂冠诗人的称号。

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与柯尔律治合著)、《咏水仙》、《致杜鹃》、《坎伯兰老乞丐》、《丁登寺》《孤独的收割者》《我们共七个》。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爆发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文学运动,产生于18末的德国和英国,在19世纪初前30年影响到整个欧洲并达到繁荣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特征:一是具有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和理想性;二是大自然的意象成为重要的情感载体;三是艺术形式自由,主张打破诗歌的韵律的束缚,主张采用日常语言来表示自己对陈规旧俗的蔑视。

"湖畔派":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代表为:柯勒律治、骚塞、华兹华斯。湖区多塞特郡乡间生活的一批诗人,寄情湖区山光水色,歌颂大自然,用自然美否定城市文明的丑。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在序文中提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流流露。"

《致杜鹃》的主题:这是一首赞美杜鹃的抒情诗。通过描写杜鹃美妙啼鸣声,引发回忆的联想,营造出别具一格,优美动人的意境,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致杜鹃》的艺术特点:采用移情手法,将人类情感灌注于杜鹃,从而确立了抒情的基础。比喻在诗中也被大量采用,展现了杜鹃意象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湖畔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第十二课:拜伦《唐璜》节选

拜伦,(17881824),是19世纪初期英国杰出的浪漫诗人。生于伦敦没落贵族家庭,            

抒情诗有《当初我俩分别时》、《雅典的少女》、《她走在美的光彩里》,叙事诗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希隆的囚徒》以及被称为“东方叙事诗”《异教徒》、《阿比道斯新娘》、《海盗》、《莱拉》、《科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等。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的形象。剧作有《曼弗雷德》、《该隐》等,政治讽刺诗有《审判的幻景》、《青铜世纪》等。

主要神名:阿波罗、赫刺克勒斯。主要诗人:萨福、荷马、阿纳克瑞翁

"拜伦式的英雄"――拜伦笔下的“英雄”都是一些“孤独绝望的反抗者”,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抑郁孤独,桀骜不驯,鄙视一切;明知反抗的结果是失败,但仍然在绝望中对社会进行不妥协的反抗,而反抗也常常以悲剧而告终。这些人物有拜伦本人强烈的个性色彩。

《唐璜》的基本主题:长篇叙事诗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出色的文学作品这一。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的漫游历险和抒情主人公的观感议论,讽刺和批判了18世纪末19世纪欧州政治的黑暗、上层社会生活的虚伪和保守

《哀希腊》(独立出现在第三章)的主题是爱国主义,它的爱国主义主题建立在古今对比的基础之上。诗人从“文教(阿波罗神话、阿纳克瑞翁的抒情诗、荷马史诗、萨福的诗)”和“武功(萨拉密海战、马拉松战役、希土战争)”两个角度回顾了古希腊民族的辉煌成就。

《哀希腊》的艺术特色:在艺术上,本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古今对比。诗人在几乎每一诗节中,总是先历数古希腊隆盛时期的文教或武功,然后笔锋一转,指向希腊屈辱的现状,这种倒高潮式的对比,使古今产生强烈的落差,把情感引向对现实的思考,起到了明确方向,强化斗志的效果。其次是全诗的抒情既气韵连贯,又富于变化。围绕着怀古伤今,激人奋进的抒情主旋律,诗人时而感叹,时而质问,时而论辨,时而讽刺,抒情手法多样,语气富于变化,使情感跌宕起伏,读来回肠荡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十三课:济慈《秋颂》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与孱弱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逐渐逼近的死亡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济慈的诗歌大多是美轮美奂的精品,笥采华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艺术的无限热爱之情。

主要作品:重要诗作《无情的妖女》、《圣尼亚节的前夕》。六首颂诗《怠惰颂》、《塞吉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济慈的诗歌大多表达对自然、生活、艺术的无限热爱之情,洋溢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词采华丽,意境优美。运用修辞手法,引人入胜,本诗中的拟人手法把秋天写活了,秋有无限魅力。

艺术特色(艺术手法) 1拟人化手法的采用。2通过举证法,罗列各种具有英国乡村典型特征3的秋天物象,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秋天的丰足之美3营造画面感,以调动丰富的感官体验。

诗歌第二节写田野丰收的景象,着重从视觉进行描写

第十四:雨果《克洛德.格》

维克多·雨果,法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20岁也算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20年代后其,雨果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观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政治上转向自由主义。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雨果作品: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诗集《颂诗集》、《晨暮曲》、《凶年集》;剧本《欧那尼》、《逍遥王》。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名字与特点

1. 爱斯美拉达-纯洁无邪,心地善良,品格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已救人。

2. 克罗德-表面上清心寡欲,道貌岸然,实际内心淫邪毒辣

3. 喀西莫多-长相丑陋,但却心灵美好,本性善良,坚强勇敢,富于牺牺牲精神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生中遭遇种种不幸,不断奋斗,追求自由,正直仁爱。

珂赛特-单纯,热烈追求纯真爱情,天真无邪。

基本情节:本文描写一个穷苦的的失业工人,在商店为自己因为饥饿而濒临死亡的女人和孩子偷了点儿面包和柴火,结果为自己带来了五年的监禁。在监狱里,他由于正直严肃被人尊敬,但他的这种声望并没有帮助他填饱肚子,反而招致了典狱长处心积虑的打击的折磨,经过内心的审判,克洛德最后以良心的名义判处了典狱长的死刑。在法庭上,克洛德.格觉着坚定\诚实.最终,上诉被驳回,克洛德.格庄严走上断头台.

《欧那尼》之战1830年,雨果创作的打破古典主义精规戒律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引发了古典主义卫士和浪漫主义斗士之间的正面冲突。上演过程颇为曲折:女演员拒绝说“粗野”的语言,保守派故意捣乱,而戈蒂耶等一批青年人则给予大力支持。最后《欧那尼》的演出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古黄主义的最终胜利,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克洛德被关在监狱是用修道院改成的。

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较高的成就主要包括(艺术对照原则)l作家通过美丑对照原则,把克洛德· 格的高尚与典狱长狄先生的丑陋表现得极为鲜明。2故事描写和作者议论有机结合,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克洛德·格》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思想内容)主题l通过对孩子情妇以及苦役犯人处境的描写,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总是贫穷的不幸的悲伤的”的可怕现实。2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本身的反人民本质和执法官员的残暴无情。3作家也探讨了社会的出路。他主张一方面统治者要“在穷人的命运里,在苦难的盘子里加进美好的前途,加进对于永恒幸福的向往,加进天堂的福乐”另一方面,要给人民提供良好的教育。
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出身低微但性格刚毅坚强的主人价蒲豁格的形象克洛德格身上体现出了勇于反抗社会不公平的勇气和果敢。如他为了救孩子和情人去偷盗为了尊严杀死典狱长和在法庭上顶撞检察官等。其次克洛德格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如在监狱里,由于他的正直能干和庄重加上他身上“显示出一种威严”,使他赢得了其他犯人的尊敬和爱戴。

第十五课: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节选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9世纪伟大的俄国作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的始祖

主要作品: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致大海》、《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茨冈》、《青铜骑士》等,小说主要有《驿站长》)(第一部描写小人物)、《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杜勃罗夫斯基》、《叶甫盖尼.奥涅金>,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

基本情节:描写了一个有才气的俄国贵族青年叶甫盖尼.奥涅金,终日周旋于社交场合,过着逢场作戏的生活,使他感到厌倦.为继承步父的财产来到乡下,想尝试农事改革,但很快又没了兴趣.与连斯基成了好友,又结识了乡村女孩达吉雅娜.达吉雅娜爱上了奥涅金,并大胆向他表白,但遭奥涅金拒绝.因奥涅金故意向连斯基的未婚妻奥尔加献殷勤,连斯基提出与奥涅金决斗. 奥涅金接受战书,并在决斗中致连斯基死亡.此后奥涅金离开乡村,漂泊远方.多年后,他回到彼得堡,见到已成为将军夫人和上流社会女皇的达吉雅娜, 奥涅金于是开始狂热追求达吉雅娜,但遭到达吉雅娜的拒绝.

 叶甫盖妮.奥涅金---有进步思想,但没实际工作能力和抗争的勇气,好逸恶劳,苦闷,彷徨,无所作为的多余人

达吉雅娜---纯真善良,挚爱自然,厌恶红灯绿酒的生活,保持精神上的纯直.

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类进步贵族知识分子典型,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不愿与贵族社会同流合污.但既没有成为十二月党人,又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传统思想的影响,缺乏生活目的又无实际工作能力,最终一事无成,耸们既不能站在政府一边,也不能站在人民一边,因而成为多余的人.这类形象充分暴露沙皇专制农奴扼杀人才和人性,并指出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通病及其后果.

主题思想: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

《叶甫盖尼奥涅金》节选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奥涅金是一个贵族青年,走过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时代气氛和启蒙思想、颂扬个性解放的诗歌,对他产生了影响。他厌倦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但他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好逸恶劳的习性和周围地主的非难,使他处于苦闷和仿徨的境地。奥涅金与达吉雅娜和连斯基的关系,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的深刻矛盾 从选段中可以看到,奥涅金误会和拒绝吉雅娜对他的真挚告白虽然有傲慢的成分但也包含厌恶上流社会庸俗习气的因素。尤其是他后来为了维护个人荣誉而轻率地与连斯基决斗则暴露了唯我主义的灵魂。特别是重新回来后,他对已婚的达吉雅娜的追求中虽不乏真情但已掺杂了更多的虚荣成分。这一形象准确地概括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贵族圈子的年轻人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是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达吉雅娜在乡村长大,纯真善良。选段中她在爱情萌发时大胆表白的举动反映了她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婚后成了贵夫人的达吉雅娜虽然更加成熟,但依然纯朴如一,思念乡村,挚爱自然,厌恶灯红酒绿的生活,她把爱深埋心底,保持着精神上的纯真。

主要艺术特征:抒情色彩浓厚。人物内心刻画细致。尤其是达吉雅娜感情上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情窦初开少女的复杂情感。这里面,既包含着她对奥涅金真挚的爱,也包含着因主动暴露心境怕被奥涅金看不起的担心。

第十六课:惠特曼《哦,白昼哟,从无底深渊中浮起》

惠特曼是美国最具有民主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他出身平民,有着强烈的民主思想            

诗集《草叶集》包括惠特曼的全部诗作,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自己之歌》、《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斧头之歌》、《开拓者!啊,开拓者!》以及纪念林肯总统的诗作《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草叶”的含义:“草叶”象征平凡而旺盛的生命力量。草是自然界中最平凡、最普通的植物,它生生不息,象征着生命-死亡-新生的不断循环,永世长在。“哪坦克有水,哪里就有土,哪里就长着草”,代表美国普通人民大众的品质、精神和情操,就如同小草一样,坚韧而顽强地抗争和生活着。

《草叶集》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草叶集》的主题是歌颂民主、自由和表现生机勃勃、发展中的美国的进取精神,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l歌颂普通人的生命力和劳动者的创造能力2反对清教桎梏歌唱“自我”3歌颂了以林肯总统为代表的为自由和民主而战的英雄们,认为他们创造了美国的未来。
艺术上,惠特曼的诗歌不受任何格律的约束,每篇诗作都根据情绪的发展而写成.诗句如滚滚的海浪自由向前,反映了一种高扬自由与战斗的时代风格;在情感表达上一反矫揉造作的诗风,各种意象(包括一些粗俗的意象)入诗,粗犷奔放,刚劲有力;在语言上则吸收大量的平民词汇,通俗易懂。

艺术特点:象征手法与具体实物相结合;自由体重复手法的运用;以重复,排比、平行等手段加强诗作的节奏和气势,形成雄浑、奔放、粗旷、豪迈的风格。

第十七课: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法国作者,被公认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一个小资产者家庭。歌德赞美司汤达对生活具有“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现实政治生活,习惯于用爱情题材表现反对封建复辟的政治内容。人物性格典型鲜明,尤其擅长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824年发表达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美学宣言,提出“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的现实主义主张

1830年出版的《红与黑》,被称为是法国乃至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长篇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吕西安·娄凡(红与白)》、《巴马修道院》,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逸事》等。

《红与黑》中的主要人物:于连---双重矛盾的性格: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真诚等;

·雷纳夫先生(市长)及夫人---温柔贤惠,渴望爱情,勇敢、冷静。

玛蒂尔德(候爵的千金)---漂亮、虚荣、傲慢、富于幻想,具有叛逆精神

瓦勒诺(贫救所所长)马斯隆(教士)谢朗神父,德·拉莫尔(候爵),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是欧洲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高尔基),要求作家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和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人义和个人主义;艺术上采用"典型化"的手法,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这是被认为是一部“政治小说”。这是因为:1.小说主要描写了即将灭亡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残酷斗争,并揭示出当时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2.小说也揭示了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上至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暴发户,下到一般平民百姓,都在为获得权力、金钱等而不择手段进行钻营的社会风气。3.作者也揭示了有上进心的青年于连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风气下被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毁灭的过程

政治小学与"1830年纪事社会风气的主要特点":作品深刻反映了1825-1830年,法国王朝复辟后期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19世纪头30年间历任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行将就木的贵族阶级竭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加强宗教统治,扼杀自由思想;自由党人发起咄咄逼人的进攻。从上层到下层,人人都在为权力、金钱、不择手段,钻营奔走。

于连基本性格: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青年野心家典型。矛盾的性格,对社会的反抗与对社会的妥协是结合在一起。究其原因,他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最终目的无非是爬到上流社会。爬上去是全部的激动与动力之所在。由于缺乏高尚的目标,因此以失败而告终。

再次征服雷纳尔夫人:高尚与卑劣交织的矛盾。爱情与征服的野力联系在一起。

艺术成就:

                    首先、心理描写极为出色。(既虚伪又真诚,既多疑又勇敢)

                    其次、擅长在特定环境和情绪下,安排故事情节、推动事件发展。营造紧张氛围。

第十八课:巴尔扎克《高老头》(十九世纪)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伟大作家。1829年发表的长篇历史小说《舒昂党人》,标志其迈出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此后20年间,他以顽强的毅力和敏捷的才思出版了大量的名作

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法国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共包括96部长、中、短篇小说,塑造了2000多个人物其主题为"揭露金钱罪恶"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了不起的辩证法"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高利贷者》、《古物陈列室》、《红色旅馆》、《驴皮记》、《交际花盛衰记》。

主要人物:

高老头-----若希姆.高里奥,原是面条商,后成为暴发户

阿娜斯塔齐,但斐纳---高老头的两个女儿. 阿娜斯塔齐嫁给了贵族,成为雷斯托伯爵夫人. 但斐纳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太太

拉斯蒂涅---外省淳朴大学生,来巴黎学法律.喜欢但斐纳,想要像上爬

鲍赛昂子爵夫人----拉斯蒂涅的表姐,曾是王室贵胄,巴黎社交界的王后

伏脱冷---在逃苦役犯\伏盖公寓房客.熟悉上层社会,阅历广,是个野心家

毕安训---拉斯蒂涅的朋友,青年医科学生

恩格斯称赞<人间喜剧>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包含着“了不起的辨证法”,“线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典型化手法:典型化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现象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法即表现为个性化与概括化的辨证统一,是通过个别形象来显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通过发生在个别形象身上的特殊的矛盾冲突,来揭示一定时代某种社会关系的普通本质。

《高老头》的思想内容(主题思想):通过对1820年前后发生在巴黎下层社会的伏盖公寓和上流社会鲍赛昂子爵夫人客厅等场景中故事的描写,一方面,暴露了金钱关系泯灭人性,使道德沦丧的丑恶现实;作品通过鲍赛昂子爵夫人等人的命运展示了封建贵族日益没落,资产阶级上升得势的趋势;通过伏脱冷的命运,表现了资产者之间相互的残酷性;通过拉斯蒂涅的堕落过程,反映了资本主义拜金风气对青年一代的的毒害,小说勾画出一幅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生动图画。           

高老头形象分析:

            父爱的悲剧典型:第一、 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爆发户,通晓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生财有道。第二、

            他是一个"父爱的基督",无限地溺爱妇儿。以金钱作基础和手段,满足她们一切欲望。但养成了她们自私自利的人生。最后成为父爱的牺牲品。第三、

            金钱关系的受害者。实施者与受害者的统一,通晓经济规则的同时,却不懂得人生哲学。

从《高老头》"父亲的死"一章,可以看出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典型时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1、重视塑造人物的典型性。其主要方法是突出人物的某种情欲,把这种情欲演化为人物的独特个性,从而使这一形象鲜明生动。在他笔下,高老头就是父爱的典型。2、善于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他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贡献。比如塑造拉斯蒂涅这一典型形象的成功。

《高老头》"父亲的死"一章对塑造拉斯蒂涅形象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说是什么使拉斯蒂涅走向堕落?

            1、高老头临死前的情景描写,使高老头的悲剧发展到顶点。当高老头结束了生命,拉斯蒂涅也下定了决心,自甘堕落,结束了他野心家的性格的演变过程。2、拉斯蒂涅在目睹了高老头的惨状,看到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的行为,还联想到鲍赛昂夫人的遭遇之后,他深深的明白:"美好的灵魂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持久的,真是,伟大的感情怎么能跟一个委琐、狭小、浅薄的社会混为一谈呢?"但是,他的灵魂中已经注入了伏脱冷的血液,认为罪恶不是为消灭罪恶,而是为适应罪恶来实现自己的罪恶。于是,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从此走上野心家的道路。3、金钱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金钱引诱青年人堕落,这就是《父亲的死》的主题和内涵。

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一个来自外省的纯朴青年,经过巴黎社会的洗礼而成为野心家。高老头之事在他的性格演变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高老头之事、博塞昂夫人的出走、沃特兰的被捕(人生三课),一方面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另一方面使他彻底认清了现实社会,终于"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下决心和上流社会"拼一拼",走上了政治野心家的道路。

艺术手法

            个性化的人物描写,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某种情欲,形成独特的个性

            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人物性格演变过程及其与客观社会环境关系,纵横交错地刻画人物。

第十九课:《奥利弗.退斯特》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英国一派出色的小说家"(马克思语)鲜明特征:反映了小资产者的愿望与要求;揭示了劳资对立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浓厚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色彩。

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第一部长篇小说)斯特》(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小杜丽》、《艰难时事》、《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

基本情节:19世纪中期,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是出生在济贫院里的私生子,忍饥挨饿,备受欺凌.他熬到九岁时因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区干事班尔杰等人的虐待而独自逃往伦敦,不幸在那里又落入贼窟.窃贼头子费根强迫他去偷窃.一次,被偷的富翁布朗劳因看到他病重错迷,而且奥利弗的容貌又让他觉得似曾相识,便 将其接到家中治病.他在布朗劳先生及其女管家的关怀下,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却不料又遭那伙窃贼绑架,重陷魔掌.一次,当费根企图毒打奥利弗的时候,女窃贼南希挺身而出保护了他.

主要人名: 奥利弗.退斯特---济贫院的孤儿, 忍饥挨饿,备受欺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

  南希---女窃贼.良心未泯,心地善良,机智勇敢

  费根---窃贼.头子.狡猾,奸诈.自私

  蒙克斯---奥利弗的同父异母哥哥,自私\狠毒,狡诈

  布朗劳---富翁,和蔼可亲,充满爱心

思想内容19世纪中期.主要描写孤儿奥利弗在收容所和贼窟里不幸经历,展现了英国底层社会的黑暗,揭露了慈善机构黑幕;同样也表达了期待善良的资产者救助小人物,用仁爱之心改良社会的思想.

艺术特色A戏谑的讽刺与真实的描写有机结合,是小说最鲜明的特征;在选文中就有大量的小犯人整天在地上打滚,绝无吃得过饱或穿得太暖之虞类似文字;也有很多虐待儿童却被说成是伟大善举的例子。B 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传神;选文中描写班布尔先生的一段文字,就把这个虚伪、狠毒又自负的资产者刻画得栩栩如生。C 对比描写运用极为高超。有贫儿生活与资产者生活的对比,也有资产者之间丑态的对比。

 

第二十课:果戈理《外套》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果戈理,俄国小说家和戏剧家.果戈理的创作震撼了整个俄国社会,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波澜壮阔主潮的出现,是俄国"自然派"代表

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米尔格拉德》《小品集》、长篇小说《死魂灵》,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死魂灵》通过一个钻营的投机商人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深刻批判了唯利是图的新兴资产者,腐朽没落的官僚阶层,以及作为农奴制度支柱的宗法制地主。

《钦差大臣》围绕假钦差被识破的中心事件,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而无情地揭露了官僚集团的恣意横行,极其厚颜无耻的丑恶面貌,揭露沙俄制度的腐朽。

关键性情节:阿卡基. 阿卡基耶维奇找裁缝彼得维奇要求修补已经不能再补的旧外套, 阿卡基. 阿卡基耶维奇去副股长家赴宴, 阿卡基. 阿卡基耶维奇外套被抢. 阿卡基. 阿卡基耶维奇去找要人, 阿卡基. 阿卡基耶维奇的死

主要人物: 阿卡基. 阿卡基耶维奇---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对生活没有奢望,不幸而孱懦柔弱的小人物

  要人---装腔作势,声色俱厉,蔑视小人物“大人物”。

"含泪的笑":果戈理贯穿着一种独特的讽刺幽默风格。在讽刺之中,作者常常采用夸张的手法赋予人物和事件以变形,逗人发笑。实则明褒暗贬,笑中含讽。对自己讽刺的对象充满了哀怨酸楚之情,饱含着心酸的喜剧性。特别是在对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上,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艺术特征:1讽刺手法的运用,深蕴“含泪的笑。2、站在旁观者的角度。3、善于驾驭语言,突出人物个性。

第二十一课:马克.吐温《我从参议员私人秘书的职位上卸任》

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擅长写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

豪威尔斯评价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中“唯一的、不可比拟的林肯·····体现了美国精神的真正实质”。

小说篇名:《卡拉韦拉斯驰名的跳蛙》、《兑选州长》、《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镀金时代”的含义:这是作者第一部长篇小入的名字,小说指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19世纪60年代并非“黄金时代”,而是“镀金时代”,内里虚空,矛盾重重,表面上出现的繁荣掩盖不了内部的腐败。

基本情节:《我从参议员私人秘书的职位上卸任》采用倒叙手法,主要由四封回信组成。第一封回复内华达州某些选民要求在鲍德温家大牧场建邮局的事“我”的回复是:“你们需要的倒是一所体面的监狱”。第二封是回复内华达州美以美会结成社团的事,措辞含糊:“你们没法成立一家公司,去发行股票”。第三封是回复航运税的,写得不知所云,让参议员忍无可忍。第四封回复是亨博尔特关于改变邮件投递路线的问题,写了一些小道恐怖的事,并提供了一个建议,使得参议员头昏脑涨,“我”离开屋子。“我”认为是一个暗示,便辞职了我做秘书的时间一共是两个月

关键性情节对小说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及艺术特色的深化作用:我的每一封回信,都是按照参议员的要求去写的,但每封信都使参议员感到不满意;第一封,“只要我再进入那个地区,他们就要绞死我”;第二封“葬送了我那些选民中宗教人士对我的好感”;第三封“恶劣透顶、害死人”“忍无可忍”;第四封“这下子我可毁了”“这一来那些野蛮人是绝对不会饶过我了。从此以后,我再不会受到美以美教会的尊重,再也不能博得市政委员的敬服”。这些情节写出了参议员的老奸巨滑,自己从来不亲自复信,选民不满后,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四封信的设置使小说情节简洁,但也充分显示出人物性格,批判了当时政客的丑恶。我在回信中说假话,却暴露真相,在参议员质问时显得无辜,说自己很认真。这些情节与参议员的要求构成对比,具有讽刺意味,也显示出我表面恭顺,认真,实是真相的暴露者和揭发者。

艺术特色:马克。吐温是一个卓越的幽默大师。幽默和讽刺是他创作的主要特色。他的幽默是一种带有强烈阳刚的西部幽默,带有底层社会男子汉味道的夸张“神侃”成分。他善于运用大量口语、俚语等非常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叙述离奇夸张的故事情节,营造一种热闹幽默的场面,从而造成极强的讽刺效果。更重要的是,他又把幽默讽刺与反映现实,揭露丑恶,针砭时弊合起来,使他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我从参议员私人秘书的职位上卸任》的艺术特1构思奇巧。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点讲述故事,其间穿插着四封信件,用事实说话,就使得小说情节简洁,但信息量较大。 2语言诙谐幽默。作品处处体现着语言的幽默性,尤其是在“庄重”“认真”的叙述中,常常蕴含着令人捧腹的“双关语”。3讽刺尖锐。作品中的讽刺,不仅休现在讲述的语言和情节中,更体现在两个主人公性格的比较上:参议员让他的秘书“认真”地说假话,而秘书则在“说假话”中透露了真相。

 

第二十二课、《项链》法国·莫泊桑

..莫泊桑,法国作家,曾在作家福楼拜的指导下从事文学创作. 他一生共写成中短篇小说300篇,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主要作品: 中短篇小说《羊脂球》(普法战争)、《项链》、《两个朋友》、《一家人》、《散步》等,长篇小说共6部,《一生》、《俊友》、《温泉》等

基本情节:小公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舞会,向朋友福雷斯蒂太太借了一串钻石项莲,在舞会风光过后回到家中她还意犹未尽,准备在镜中最后欣赏一下美丽动人的自己时,突然发现脖子上的项链不翼而飞。慌张的她叫上自己的丈夫慌忙去寻找,到处都找遍了也没找到。第二天他们拿着共同项链盒子找到了相同的项链,但那高额的价格将他们推入谷底。他们四处借贷,终于凑够了钱,买了一条,还给了朋友。可是,等待他们的是10年的痛苦磨难,为了偿还债务,夫妻节衣缩食,整整劳苦了十年。当年借的项链是假项链,可是玛蒂尔德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基本主题与艺术成就:莫泊桑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状况,批判了上层阶级的道德堕落,揭示了中小资产阶级的人性弱点和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莫泊桑的小说,题材广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截取各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以小见大,描绘世态人情情,表现社会风气。在艺术手法上,不仅语言朴实简洁,高度精练,而且在谋篇构思、细节刻画,尤其是精彩的结尾艺术等方面,都显示出独到的才能,因而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思想内容:作品以一条项链为中心,讲述了小公员之妻玛蒂尔德因为参加舞会丢失了借 来的项链,以及由此引起负全债破产的人生悲剧。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爱慕虚荣的恶劣风气。小说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批判。玛蒂尔德容貌美丽但出身低微,嫁给了罗瓦赛尔过着不算穷苦也不算富裕的生活,但她对生活现状十分不满,总是幻想过上奢华体面的生活。她爱幕虚荣的品性,小说多处有表现,如因没有漂亮衣服和贵重首饰而哭泣,因为打扮体面而无比快活,等等。同时小说也批判当时法国社会的爱慕虚荣的整体风气。

艺术特点:语言朴实简洁;巧妙的构思;精彩的结尾。

《项链》选文艺术特《项链》以巧妙的构思、丰富的对比和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著称。A 全文以借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为线索,通过一个极为平常的生活事件,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展现深刻的人生哲理,进而否定了爱慕虚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B 在极短的篇幅内,展现了丰富的对比,加强了作品的揭露性;玛蒂尔德舞会前、后的人生境况和她所幻想的生活三者之间的对比;玛蒂尔德十年的艰辛和容貌的改变,与福雷斯蒂埃太太的幸福和美丽依旧的对比,等等。C 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品结尾揭示玛蒂尔德所借项链只值500法郎,看似出人意料,其实全文至少有三处明显的伏笔。其一,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太太非同一般的大方,挑吧,亲爱的。其二,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薄,说:太太,这串项链不是在我这儿买的,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其三,玛蒂尔德送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太太没有打开盒子,这些都显示项链有可能是假的。

第二十三课、易卜生《玩偶之家》

亨利克。易卜生, 19世纪下半叶挪威著名戏剧家,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贡献在于:正当欧洲戏剧处在衰落时期,他发扬了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使戏剧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提出了生活中许多迫切问题,并给戏剧艺术带来了许多革新与创造。

《玩偶之家》探计的是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人格独立问题,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玩偶之家》艺术独创性(艺术上的讨论手法社会问题剧的关系)。A本书所选的娜拉与海尔茂争论的最后一个场面,是全剧的高潮。在这一场面里,使娜拉与海尔茂的冲突集中鲜明,达到了最紧张的地步。B讨论社会问题为中心,通过娜拉和海尔茂的语言交锋,层层深入探讨当时的妇女问题。既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戏剧冲突的手段,也是剧作家借娜拉之口宣传其妇女解放宣言的讲台。正如萧伯纳的评价:易卜生采用了这个新技巧,……于是《玩偶之家》就吸住了整个欧洲,并且在戏剧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派。(熟记该评价)

早期阳作的历史剧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多取材于古代挪威的英雄传说和历史。代表作。哲理诗剧《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觊觎王位的人》等,18661867年居住意大利期间完成哲理诗剧《布朗德》和《培尔-金特》,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成为他创作的主要特征。社会问题剧:《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人民公敌》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剧作转向对人物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剖析,描写人物精神世界:《野鸭》、《海上夫人》

关键性情节和主要人物:娜拉,海尔茂;娜拉预感事情要暴露时想到自杀;海尔茂看到关于娜拉伪造签字的信后对娜拉指责吼骂;海尔茂看到柯洛克斯泰交回的借据,感到没有危险时对娜拉“宽恕”与“安慰”;娜拉与海尔茂之间的讨论,以及娜拉的出走。

“社会问题剧”的基本内涵:社会问题剧主要指是的易卜生创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剧本。其内涵涉及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宗教、道德、法律、家庭、妇女、教育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人们熟悉的社会和家庭问题,充满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但剧作家只提出了问题,而没有给答案。

《玩偶之家》的基本主题:

探讨的是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妇女的人格独立问题,打破不平等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解放妇女,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鲁迅先生指出,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一是堕落,二是回来

娜拉作为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妇形象的主要特征:娜拉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妇形象。娜拉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热爱劳动,为人善良,较为容易满足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生活。但又刚强勇敢,勇于追求人格的独立。借钱和假签字的事已经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通过丈夫对她态度前后的变化,她不仅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夫妻关系的虚伪和妇女在家庭中人格不独立的状况,而且认识到了这个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等都是不合理的。当海尔茂以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束缚她时,她认识到“首先我是一个人”;海尔茂企图用法律来对付她时,她“不信那此法律是正确的”;

海尔茂的性格特征:海尔茂的丑恶嘴脸。海尔茂是一个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市侩形象。在家中他把娜拉和孩子们当成玩偶,满嘴甜言蜜语。但一旦娜拉的行动危害到了他的名誉地位时,立刻反映出了他的卑劣和自私。当柯洛克斯泰交回借据,没有危险时,他又试图用所谓的的言词设法让娜拉回心转意,还搬出道德、宗教、法律来阻止娜拉,企图使娜拉继续忍受其玩偶地位。 

第二十四课、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俄国作家,小说巨匠。他的小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人性内涵的发掘相当深刻,对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中的人们的疯狂和绝望的变态心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小说情节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性。

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穷人》(处女作,书信体小说)、《双重人格》、《女房东》、《白夜》、《舅舅的梦》、《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地下室手记》等;长篇有《被斯凌与被侮辱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白痴》通过娜斯塔西娅和梅什金等形象,揭示了金钱势力的渗透导致道德感情沦丧、家庭纽带断裂、美被亵渎和毁灭。

《群魔》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精神悲剧的深沉忧思。《少年》触及了偶合家庭的主题 《卡拉马佐夫兄弟》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的和哲学的问题,深刻反映了导致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的时代悲剧。其间,还陆续发表了一组体裁新颖的《作家日记》。

基本情节:故事说的是俄国彼得堡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辍学了,他心中形成了人可以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的理论。他得知,妹妹为支持他的学业打算嫁给她不喜欢的律师卢仁。为了成为“不平凡的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定实践自己的理论,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杀人后,拉斯柯尔尼科夫病倒了。为逃避处罚,他与警察周旋。其间结识了马尔美拉陀夫的大女儿索尼雅,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贫苦的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索尼雅是妓女,受尽屈辱,但心灵纯洁,在索尼亚的感召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皈依上帝,向警察自首,他被判苦役,索尼雅同他一起前往西伯利亚。

《罪与罚》的思想内容: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贫民的悲惨境遇,并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的内核,他的理论尽管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抗议,但却是无政府主义的抗议。它不仅是能使主人公获得梦寐以求的穷人生存权,反而表定了少数人奴役和掠夺他人的权利。小说写出了这种“理论”破产的必然性,指出了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实质。

《罪与罚》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拉斯柯尔尼科夫是本文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既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同时又是病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他根据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创造出一种理论,人可以分为“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两类。前者为达到目的,可以为所欲为;后者是芸芸众生,是前者的工具。

索尼雅是妓女,受尽屈辱,但心灵纯洁。在她身上体现了通过苦难净化心灵的思想

艺术特征: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小说中的主人公双重性格构成的结构中心对总体布局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的肯定与否定之间。犯罪前,前者渐占上风;犯罪后,两者呈紧张相持状态,在残酷的现实和道德惩罚面前,主人公终于否定了自己的“理论”。小说跌宕起伏,场面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进程只用了十二天时间。3作品中主人伀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使在一般小说中由作者叙述的客观现象更多地转入了主公的视野,使通常的作者叙述成为了主人公的叙述和对话的内容,由此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意识相对地变成了客体,而以往的客体则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有独立意识的主体4小说也体现了作者创作的对话的激烈性展示和作者主观情感的强烈表达等特点。

第二十五课:列夫-托尔斯泰《舞会之后》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宁称其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发表作品:著名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卢塞恩》、《哥萨克》、《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第二封葬送 剧本有《黑暗势力》等。

基本情节:讲述的是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年轻时代的恋爱故事。他倾心贵族小姐华莲卡。在一次舞会上,他和她沉醉在爱情的旋舞中不能自拔;舞会上他还见到了华莲卡的父亲,一位温文尔雅,风度翩翩,面带微笑的上校。当舞会结束,清晨来临,华西里耶维奇沉浸在幸福中,难以入眠,便 走出家门,却见到了触目惊心的幕:一队士兵正在对一个鞑靼逃兵执行夹鞭刑,而监督行刑的就是华莲卡的父亲。残酷的行刑和暴虐的上校最终使伊凡对华莲卡的爱情消失了。

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主要指列夫。托尔斯泰俆品中体现出来的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是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以“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恶”的“宗教博爱”的方法来解决社会矛盾。

托尔斯泰式主人公托尔斯泰式主人公指的是托尔斯泰笔下塑造的,带有作家本人思想和道德探索痕迹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身上最基本的特点是,他们都不满意沙皇制度的黑暗和腐朽,试图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朝廷改革试验,在精神和道德领域探索社会的出路。结论是希望通过“爱的宗教”不实现自己的理想。

主题思想:小说以凡。华西里耶维奇的恋爱故事为线索,真实地描写了沙俄军官对士兵惨无人道的虐待,撕下了贵族社会虚伪的假面,并进而把锋芒指向了反人民的专制制度。作品的尾声,作者以一种赞赏的口吻描写了伊凡不以暴力抗恶的消极态度,这在无形中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

艺术特征1鲜明的对比描写;2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和现实环境联系紧密。3.在冷静的描写中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性。

第二十六课: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

高尔基(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俄国伟大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为苏联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尔基作品: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浪漫主义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等,散文诗《海燕》,长篇小说《母亲》(主人公巴威尔和其母亲尼洛夫娜),《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其他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三人》、《夏天》、《忏悔》、《奥古罗夫镇》、《意大利童话》、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特写《苏联游记》话剧―――《小市民》《底层》《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别的人》,回忆录《列宁》

关键性情节:腊拉因为得不到女孩子的爱而杀死了她,英雄丹柯在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毫不犹豫掏出自己燃烧着的心,把它高高举在头上,照亮了拯救人民的道路。

长篇小说《母亲》的思想价值:《母亲》是一部时代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小说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小说以1905年俄国革命中的工人运动为背景,经过典型性的艺术概括,通过新一代工人巴威尔的觉醒与其母亲尼洛夫娜的心灵复活,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展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描写了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力量。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基本内容:《童年》主要描写阿辽沙311岁期间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

《在人间》:记述了主人公11岁到16岁时“在人间”的辛酸际遇。阿辽沙走向社会外出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辽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后,阿辽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是主人公16岁到21岁在喀山上“大学”的实际生活。她16岁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 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伊则吉尔老婆子》的思想内容:本文讲述了三个故事,呈现了三种人生样式,作者颂扬的是丹柯的舍已为人的英雄精神,遣责的是腊拉的极端利己主义,贬斥的是伊则吉尔的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

艺术手法:小说的艺术手法精湛独到。一是哲理与诗情的交融。二是故事讲述式的结构。三是文采瑰丽的语言。

艺术结构:采用故事讲述式的结构,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讲的是伊则吉尔老婆子向我讲的三个故事: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腊拉”的故事,俟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和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事。三个故事借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讲述,保持了一致的口述风格。三个故事既有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丹柯一心为公的形象与傲慢自私的腊拉和白白挥霍青春的伊则吉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的构思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十七课: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苏联作家,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小说集《顿河故事》、《胎记》和《死敌》等,著名短篇小说《学会仇恨》、《一个人的遭遇》,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处女作:《考验》

基本情节:葛利高里是家境殷实的哥萨克麦列霍夫家的小儿子,他爱上了邻居司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妮亚,父亲大怒,让葛利高里与另外一个女子娜塔莉亚结婚。婚后不久,葛利高里带着阿克西妮亚私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应征入伍。受伤回乡时发现阿克西妮亚已成为地主情妇,葛利高里与娜塔莉亚重归于好。

思想内容 :小说的背景是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本文是哥萨克社会历史上的一面镜子,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作家在书里着重写的是:在旧政权和新政权、红军和白军、新世界和旧世界斗争的过程中,以葛利高的劳动哥萨克走向新生活的艰难曲折的历史道路和他们许多人充满迷误和痛苦的命运,以及在两个时代急剧转变中的整个哥萨克世界。

作品笔调清新,语言幽默,充满顿河乡土气息。

《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高里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葛利高里身上交织着悲剧性和人格魅力。 他的悲剧首先和历史因袭的重负相联系。葛利高里身土既有哥萨克优秀青年勇敢、刚毅、淳朴、善良的一面.但又有着盲目的优越感等哥萨克落后的传统观念。这就造成了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人白军和叛军,他的矛盾和痛苦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分不开。同时,葛利高里是一个勤于探索的年轻人,有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但他的探索又缺乏深刻的思辨性他在一次大战中第一次杀死一个奥地利士兵时,立刻感到内疚,很自然地接受了贾兰沙抨击帝国主义战争的见解;他与滥杀俘虏的革命哥萨克波得捷尔坷夫之间的激烈冲突,也反映了主人公疾恶如仇的个性。他的每一次摇摆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和一次精神的探求。但是,缺乏深刻的思想探索,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的抉择,其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

艺术特征:本文结构宏大,气势雄浑,格调悲壮,具有史诗的风格。作家的目光并非仅仅停留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上,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小说中历史与现实水乳交融。2在叙事方式上,小说没有刻意制造的悲剧效果,却将读者引向更为深远的开阔的精神境界。3小说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4在哥萨克民风民情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上,极具特色。5作品笔调清新,语言幽默,充满顿河乡土气息。

第二十八课:茨威格《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奥地利作家,反战人士,曾遭纳粹驱逐,1942年因理想破灭而自杀。茨威格学识渊博,一生创作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传记等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旬。

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马来狂人》、《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和《看不见的收藏》,长篇小说:《焦躁的心》。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和回忆录《昨日世界》等

思想和艺术特征:本文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篇游记,但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 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艺术特征:这篇散文朴实无华。平淡的叙述蕰含着深远的意味,简洁朴素的风格正好适于描写托尔斯泰朴素的坟墓,正好写出托尔斯泰那朴素的品格,也正好表达出作者对托尔斯泰朴素真挚的敬意。

第二十九课:乔伊斯《伊芙琳》

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著名作家,欧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乔伊斯一生专注于小说创作,对20世纪的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便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开始萌芽,20年代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是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基础。意识流小说描绘人物内心“流动的意识”,迥异于传统的心理描写,通过表现人物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感知来反映现实生活。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的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的伍尔芙的《戴洛维夫人》和美国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的内容“尤利西斯”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罗马神话中的名字,作品在结构上仿效了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以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了彷徨苦闷的都柏林市民、广告商布鲁姆和他寻欢作乐的妻子、演员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之父的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个人18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经历。全书共十八章。第一到三章先写青年斯蒂芬的回忆,他在母亲病危时,从巴黎返回爱尔兰,出于对宗教的反叛,他没有遵从母亲临终前要他跪下为她祈祷的要求,母丧后,他感到内疚而痛苦;接着写他领工资的时候,同校长发生争论,以及在进城的途中,在海滩上的深思。第四章到十五章写主人公布鲁姆为妻子莫莉做好早点后去参加葬礼。自从11年前幼子夭折后,他与妻子只是挂名夫妻,他知道妻子有了情人,他自己只能从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暗通情书和想入非非中寻求性的满足。葬礼结束后,他又去了报社、医院等处。出于一种父性的感情,布鲁姆担心而尾随斯蒂芬去了妓院,并在深夜里解救了被两个英国兵打到在地的斯蒂芬。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写布鲁姆把斯蒂芬带回自己家中,斯蒂芬在凌晨告辞而去。布鲁姆进了卧室,不禁揣想妻子与情人幽会的情景,而莫莉则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但最终她还得丈夫还是不错。

《伊芙琳》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名篇。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位不满于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强大的生活惯性和思维作用下,没有勇气冲破束缚的少女形象,充分揭示了都柏林作为爱尔兰“瘫痪的中心”的社会现实。首先,以伊芙琳为代表的都柏林人生活沉闷、精神麻痹。其次揭示了都柏林人贫乏生活和贫困精神状态的成因

伊芙琳》主题塑造了一位不满于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强大的生活惯性和思维惯性的作用下,没有勇气冲破束缚的少女。她追忆美好往事又被现实束缚,童年有快乐的时光,那时母亲还在,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和父亲的暴虐,父亲的脾气也没现在这样坏,而现在,玩伴死的死,走的走,母亲和哥哥死了,她自己也开始面对家庭生活的琐碎和负担生存的重压。

 第三十课:卡夫卡《骑煤桶的人》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德语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杰出代表

代表作:长篇小说:孤独三部曲:《美国》《审判》《城堡》,中短篇小说:《判决》、《地洞》、《变形记》、《在流放地》等。

《变形记》基本主题:《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塑造了深感孤独与悲哀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格里高尔这一形象。

美国诗人奥登评介卡夫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基本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在寒冷的冬天,“我”面对一粒煤国防部过敏是都没有的煤桶和冰冷的一切,骑着煤桶像乞丐一样飞向煤店借煤,但是煤没有借到,“我”

 却被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地带,消失不见,再也没有回来。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强调通过荒诞离奇的艺术手法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体验;人物常以对类型或抽象本质的表现代替具体鲜明的个性特征;情节以展缺少完整性、连续性和清晰的线索;思想情感开卷有益压抑。表现主义文学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小和的代表人物是卡地卡夫卡。

异化:卡夫卡通过小说所提示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深重的肉体和精神的压迫,西方社会制度、法律、金钱、机器等物控制人,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成为非人。

艺术特征:艺术上鲜明地体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首先是荒诞,以荒诞的情节比拟荒诞的世界。其次是悖谬最后是象征。艺术特征上整体上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的风格,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卡夫卡创作的特点(为何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A、深刻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揭示现代西方制度、法律、金钱、机器等物控制人,把人变成非人”B、主人公大多为受欺压凌辱、无法自主、任人摆布、悲观绝望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弱的英雄。C、艺术上采用荒诞、隐喻、悖谬、痛苦的幽默等手法,扭曲事物外部形态。D、不点明时间、地点、社会背景。

第三十一课、海明威《老人与海》

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196172日在家中开枪自杀。

作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短篇小说《乞里马扎罗的雪》,剧本《第五纵队》,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基本情节:桑提亚哥在85天远海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桑提亚哥独自一人与鲨鱼的搏斗。重要话语:“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的主要评价:“由于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其近作《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对现代文体的影响”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世纪20年代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称谓。这些青年作家曾怀着民主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结果是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

“硬汉子形象”: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就是这种“硬汉”形象精神境界的体现。

老人与海的思想内容1小说表现了作家对世界和人之间关系的独特认识,表现了现代人的孤独与苦难、失败与抗争的命运2作者彰显了在暴力境遇下人类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及面对莫测的自然、悲枪的人生所表现出的一种“重压下的从容”

老人与海的寓意与象征:自然场景是一个充满暴力、不可理喻的世界。神秘无常的大海和凶猛残暴的鲨鱼是邪恶与暴虐的外部世界的表现形式。老人孤零零地在与世隔绝的大海上,与鲨鱼进行斗争。老人是现代社会人类抽象象征,他的失败是人类命运的象征。鲨鱼的围攻,则寓含着作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理解。―――人类发展现阶段充满种种暴力与苦难,人生活在凶险中。老人在斗争中失败,却没有屈服。作者以这种象征表现出:在强大凶残的社会力量面前,人注定要失败,但面对死亡、厄运时无所畏惧,保持精神上的自强与自信,是人的唯一价值和出路,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

11、艺术特征"冰山原则"运用极为出色。小说通过老人要大海上和鲨鱼搏斗场景的描写,将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刻画同抽象深远地寓意融会在一起,把一个生活中具体的打鱼故事,变成了一部揭示现代人与社会关系、弘扬人的硬汉精神的壮丽画卷。语言简洁,叙述平实,用不多的文字,包含了捕捉马林鱼,和鲨鱼搏斗,回到岸上的表现及酒店人们的样态等多项要素,并且描写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冰山原则”首先是由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来的,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对作家而言,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的象征意义桑提亚哥的形象的意义在于,他的精神气质使读者不再以捕鱼这个中心事件的成败来评判他,而是关注他在同鲨鱼所象征的邪恶势力的搏斗中精神上的胜负。这时,老人就已经不是一个渔民,而是人类同一切邪恶势力斗争的一个精神象征。最后,老人没有保住自己作为渔民而打到的大鱼,但捍卫了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在同丑恶势力的斗争中,没有失败!桑提亚哥是个失败的胜利者,也是一个非英雄的英雄。这部小说的意义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表现了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说明了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绝对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精神境界。

 

第三十二课:萨特《卧室》

萨特,法国人,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1964年,他以谢绝一切官方荣誉之名拒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萨特的作品是反传统的,并以创新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深刻的哲理以及人类混乱的精神状态。

主要作品:小说《恶心》、《墙》、《艾罗斯特拉特》、《不自在》、《自由之路》剧本:《我将有一个好的葬礼》、《苍蝇》、《死无葬身之地》、《可敬的妓女》《魔鬼与上帝》《肮脏的手》;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

他人即地狱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剧作《间隔》中的一句台词。《间隔》的大致情节是三个人(一男两女)死后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每个人都需要其中另一个人,而每一个又妨碍另外两个人彼此依靠,最后终于没有任何一个人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人即地狱”是这部戏里最有震撼力的一句台词,只要仍然不敢面对自己真实存在,仍然对他人有所期待,那么他注定要成为地狱,就像萨特自己所说的,“我跟他们的关系之所以不好,是因为我自己完全依附于他人,于是我当然犹如处在地狱里。世界上有大量的人处在地狱的境地,因为他们太依附他人的判断。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跟他人有其他的关系。“

“存在主义”:这里指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存在在先,然后才有本质,但人的存在或何时存在是人自身不能把握的,因此导致了人生的痛苦;但人存在了,就是坚持下去,因此需要“自由选择”。但当每个人都自由选择的时候,所造成的结果常常就是“他人即地狱”,从而导致人生和世界的荒诞性。

《卧室》思想内容:首先,小说中,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非正常人”,抑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这正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典型表现。作品描写达贝达太太“身体不适以查不出病因”,达贝达先生“脾气暴躁,每次发作就像一块突然破裂的玻璃刺激着达贝达太太的神经。”他们的女儿艾娃虽然喜欢待在客厅,因为丈夫皮埃尔一直待在卧室里。但当她要陪伴在皮埃尔身边时,皮埃尔却并不需要她。

《卧室》的主要艺术特征小说在艺术上明显地体现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用虚构的故事宣传存在主义的思想观点,强调主观感受的真实;人物及其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哲理性,甚至连小说的标题都带有深刻的寓意;整个作品的格调阴沉暗淡,从而与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达到了契合。

第三十三课:卡尔维诺《恐龙》

卡尔维诺,意大利著名作家。生于古巴的圣地亚哥。“伊塔洛”,即意大利,是对家乡的怀念。被誉为“最富有魅力的后现代派大师”。

主要作品:《蛛巢小径》、《分成两半的子爵》、《意大利童话故事》、《宇宙奇趣》、《文学讲稿》。《寒冬夜行人》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被卡夫维诺称为“超级小说”。其目在于用十个故事的开头说明小说的实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关于小说的小说”。

《恐龙》中主要人物和关键性场景:恐龙“我”,凤尾花。恐龙“我”下山遇到凤尾花和新人渔夫们,在众人围观下,恐龙和凤尾花的哥哥查亨较量;犀牛到来时,渔夫们的各种想法,“恐龙”我远离战场,令新人们感 到失望;混血女郎的到来,恐龙“我”与混血女郎藏进灌木丛;恐龙“我”永远离开村子,遇见“我”的自认为是新人的儿子小恐龙。

后现代主义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文学思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思想和创作技巧上都主张彻底的反传统、摈弃“终极价值”、崇尚“零度写作”等。理论上强调虚实结合,反对中心、反对理性。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等。

《恐龙》是科幻小说与寓言小说的结合

恐龙》的思想内容l整体宇宙观。2人类的局限性。3诗意的生存秩序。

《恐龙》的主要艺术特征1奇异的想象。2深刻的哲思。3智慧的比拟。

第三十四课:尤内斯库《头儿》

尤内斯库是法国荒诞戏剧的主要作家。尤内斯库的剧作都表达了他的“人生是荒诞的”看法。在创作手法上,他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他笔下的人物被抽象化,没有个性,丧失“自我”,以此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互不理解,讽刺小市民生活的虚伪无聊。他还十分重视舞台效果,充分调动一切舞台手段,如道具会说话,演员模拟木偶的机械动作等,以突出他的剧作的荒诞特色。尤内斯库的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一种曲折的反映。

重要戏剧篇名《秃头歌女》(第一部独幕剧)、《椅子》、《不为钱的杀人者》、《犀牛》、《空中行 》、《国王死去》、《饥与渴》、《屠杀游戏》等。

《头儿》的基本内容:共有六个人物,分别是预言者、年轻男恋人、年轻女恋人、男崇拜者、女崇拜者和头儿。预言者在剧本开头便紧张地宣告着“头儿”在那儿,同时,后台传来欢呼声和掌声。两个崇拜者紧张地贴紧墙壁站着,在预言者的指挥下,他们既迫切地想看到“头儿”,又生怕“头儿”发现他们。而后,男恋人和女恋人出场,他们并不认识,可对话未出十句,他们被称彼此称“亲爱的”。接下来,一直由预言者不间断地解释“头儿”的位置和行动,后台不断传来“乌拉”和“头儿万岁”的巨大声浪。无论“头儿”做什么,崇拜者们都会激动万分。最后,头儿出场,男女恋人、男女崇拜者与预言者发现头儿并没有头,在头儿下场后,几个人互问对方的名字,幕落。

荒诞性戏剧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来风行于欧美各国的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创作上吸取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改造。荒诞性戏剧的情境设置大多具有不情理、不合逻辑的特征。而在错位式结构形态中,又经常出现人自身角色的错位、人物与人物关系的错位、人与物关系的错位以及现实与幻想等不同层面的错位。

《秃头歌女》、《椅子》、《犀牛》思想主旨:《秃头歌女》通过英国中产阶级两对典型的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荒诞的关系。《椅子》描写一对高龄老夫妻在生命即将结束前对着象征众多宾客的满台空椅子发出荒唐的梦呓。《犀牛》着力描绘现实的荒诞、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虚绝望以及人物的绝对统治之下变为犀牛的“异化”过程。

《头儿》在人物关系上的荒诞性、“头儿”本身的象征性和现代人失去自我的可悲处境这部作品通过荒诞的情节,荒诞的语言表现了现代社会的荒诞的现实。首先,这部戏剧表现了现代人失去“自我”的可悲情景。其次,作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荒诞和隔膜。最后,作品揭示了“头儿”本身存在的荒诞性。

《头儿》的艺术特征1剧本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生活逻辑中,人物形象是破碎的,故事是碎片化的。2追求一种让人思考并常常让观众陷入迷惘而不能自拔的艺术风格,即 们在观戏过程中嘲笑人物乖张的行为和错乱的语言,但笑后人们又有种很难受的感觉。3创造出一种荒诞的话语言说方式,一种新的形式功能,在摧毁意义的同时又于无意义中显示意义,从而揭示荒诞感和荒诞意识。

第三十五课:加西亚。马尔克斯《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死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篇名:著名小说长篇有《枯枝败叶》、《恶时辰》、《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件事先张扬的人命案》。

基本情节:海面上漂来一具尸体,女人们清理尸体,男人们打听来源。女人们为了缝衣,给他起名,幻想关于他的经历,后又认定他是埃斯特温。人们为这具尸体兴行了所能想象的最隆重的葬礼,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埃斯特温将作出改变。

《百年孤独》的主要内容:描写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以及小镇马孔多一百多年里从兴建、发展、鼎盛到消亡的过程。

《家长的没落》的批判矛头指向:这是一部杰出的反对独裁统治的作品。作品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将独裁者尼卡诺尔的专制与残忍揭示得淋漓尽致。尼卡诺是拉丁美洲国家独裁暴君的典型形象。作品借这一形象无情鞭挞了独裁政体。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这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大体具有如下特征:1将现实与神话、梦幻相结合。2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惯常将现实的形象根据民间传统观念加以神秘化。3采用大量象征、荒诞、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手法,常常打乱时间顺序、颠倒情节,创造一个“超时间超空间”、超越生死的魔幻世界。这其中包含着作家对打破停滞不前的现实的渴望。

《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部小说集中反映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封闭问题。一具漂来的无名尸体的偶然事件,引起了小村人们的不同反映。可以说,作者正是通过这个荒诞的故事,揭示了拉丁美洲“封闭”、“孤独”的原因:这就是人们观念落后陈旧,眼界狭窄,见识短浅,只能把已死的事物当成最美的东西来欣赏和珍藏。小说结尾的描写意味深长:他们家乡变成死人的故园,让外人来赞美。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死者》的主要艺术特征1小说构思和写作手法极为奇特2荒诞的情节和真实现实生活的描写交融一体,形成了似真似幻的神奇风格,做到了貌似荒诞而本质真实3象征表现和细节真实描绘相结合,做到了理性思考和故事审美的有机统一。

 

第三十六课:《圣经·旧约》

《旧约》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也是希伯来民族的文学总著。成书并确定为宗教经典在100年左右。分旧约与新约两部分,(旧约为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立之约,新约为通过耶稣基督与信者所立之约)旧约用希伯莱文写成。记载古希伯莱人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全书共39卷:历史书10卷,内容是记述希伯来人建立国家的历史,其中包括不少故事和歌谣。先知书14卷,内容是记述先知先觉者的号召和演说,其中包括不少预言。经律书5卷,诗文集10卷,大多是诗歌、小说、戏剧和箴言。

《创世纪》中的希伯来神话,主要有5个,包括:创世神话,伊甸园神话、该隐和亚伯两史弟的神话,大洪水神话和巴别塔神话。

全书共39卷,可以分为法律书、历史书、先知书和智慧书四个部分。

《创世纪》中神话的故事内容:创世纪神话讲的是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直到人类的过程。伊甸园神话讲述上帝泥土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及始祖悖逆上帝的命令被逐出了伊甸园。该隐和亚伯神话的中心内容:是写哥哥该隐因上帝悦纳亚伯的祭物而拒绝了自己的祭物,心生妒忌杀死弟弟亚伯,从而遭到上帝的惩罚的故事。大洪水神话的中心内容是说当人类的罪恶布满全地时,上帝用洪水灭绝邪恶的人类,但因挪亚是义人,所以上帝命其造方舟得以全家存活的故事。              

神话意义:反映了古希伯莱人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斗争等问题的思考与认识。从中透出古代人力图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进取精神。

《雅歌》思想内容艺术及在《圣经》中的独特性:这是一篇表达歌唱爱情的抒情诗。一对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幕之情,表现出他们真挚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艺术上最为突出的是诗风清新自然,诗哥对情感表达浓烈而真诚,其中对恋人体貌之美直白赞美,在肯定世俗之爱、表达对爱情的忠贞的同时,极大地淡化了宗教成份,这在《旧约》中是很少见的。全诗采用男女对唱形式,诗中运用了大量比喻修辞,使得男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没有艰辛的比喻和晦涩的语言,都是日常所用的话语,却以清闲的色调,明快的节奏,质朴的词汇打开了一个别有洞天的艺术天地。

《创世纪》神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希伯来神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它与其他民族初民时代的神话一样,反映了希伯来人关于宇宙和人的由来,亲族仇杀以及自然威力想象性的朴素理解;另一方面,宗教成熟时期被后世加工过的神话故事,它在总体上又透露出鲜明而完整的观念意图,即神话表现了上帝的权能和上帝的道德属性。因此希伯来神话最突出的特征是强烈的宗教性。

这几则神话各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上帝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和人,在第七天休息的故事文体规整,句式使用上重复特色鲜明。这一重复的句式贯彻上帝创造活动的始终,凸显了创造过程的庄严和宏大。伊甸园的故事,不但突出了上帝的威严,亚当、夏娃的被动以及蛇的狡猾、邪恶的特征,而且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对上帝的形象予以描述,并以伊甸园中的自然景观予以衬托。

《创世纪》神话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具有明显的宗教性质和浓厚的宗教色彩。第二,内容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三,有的神话故事完整,情节曲折,描写细腻,语言生动。如在诺亚方舟的神话中,关于诺亚方舟的构造,关于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洪水是否退去的过程等等;第四,

            流传广,影响大。

第三十七课、迦梨陀娑《沙恭达罗》(4-5世纪)(七幕剧)

迦梨陀娑,印度梵语诗人和剧作家,身份为宫廷诗人。作品被誉为古典梵文文学的典范。芨多王朝九宝之一。迦梨陀娑的作品取材于吠陀、史诗、梵书、往事书和民间故事,他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将其雕琢成文学史上的灼灼闪耀的美玉。他的创作在印度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代表作品:长篇叙事诗:《鸠摩罗出世》《罗怙世系》长篇抒情诗:《云使》剧本《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摩罗维迦和火友王》和短篇抒情诗《六季杂咏》。

《沙恭达罗》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和基本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沙恭达罗、豆扇陀、干婆。豆扇陀国王在净修林打猎时,遇见了美丽的净修女沙恭达罗,一见倾心,一次偶然的机会,豆扇陀听见沙恭达罗向女友倾诉对他的爱慕之情,便 也趁机表达心意,二人终于自愿结合。不久,豆扇陀返京,临走时留给沙恭达罗一只刻有自己名字的戒指,作为定情信物。沙恭达罗自豆扇陀走后便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不想无意间怠慢了大仙人达罗婆娑。达罗婆娑当即大发雷霆,诅咒沙恭达罗:你的情人将会把你忘记,直至看到他给你的信物。果然,达罗婆娑的诅咒发生了效力,豆扇陀不仅没有派人去接沙恭达罗,还拒绝了丢失戒指的沙恭达罗。沙恭达罗悲痛欲绝,被 天女弥那迦接到了天国。后来,豆扇陀获得了丢失的信物,重新记起了沙恭达罗,后悔不迭。最终,两人在仙界重逢,他们的儿子婆罗多就是印度民族的先祖,传说中最早的国王-转罗王

伽梨陀娑的创作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地位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伽梨陀娑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有人称伽梨陀娑为“印度的莎士比亚”。《优里婆湿》又译《广延天女》,描写了天界歌女优哩婆湿与国王补卢罗婆娑之间的爱情故事。迦梨陀娑赋予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以丰满的骨肉,敢爱敢恨的优哩婆湿身上闪烁着个性自由的光辉。

《沙恭达罗》第四幕是怎样描写沙恭达罗形象的?

           沙恭达罗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理想人物,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妇女典型。她本来是一个半人半神的人物,后遭遗弃,在净修林中被苦修士干婆收养。她生长在大自然中,与远离凡尘、洁净安宁的净修林融为一体,她的美不仅表现在外貌上,更主要地表现在内心上,在精神上,在性格上。概括起来说,她的性格特点是温柔而质朴,热情而勇敢;而在第四幕中着重表现的是她温柔而质朴的方面,即从她和净修林的亲密关系来展示她的温柔与质朴。沙恭达罗非常思念豆扇陀,希望尽快见到他,可是要别离长期居住的净修林,心里又十分难过,她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在沙恭达罗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剧作者所向往的爱情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

第四幕中所表现的对美的追求:首先,沙恭达罗这一人物形象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其次,沙恭达罗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完美女性的追求。

            思想内容:沙恭达罗的性格特点是温柔质朴、热情勇敢。与义父干婆和两个女友感情最深,分手时双方都异常痛苦。对净修林中的一草一木鸟兽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全一的动人图画,与自然交融、休戚与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调,感人至深,充分展示其温柔质朴的性格。

第四幕艺术特征:凸显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情画意。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沙恭达罗与义父、朋友和一花一草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情谊,而刻意学家化大仙达罗婆娑诅咒的危险。因此这一幕不仅有着抒情诗般的韵律,还有着风景画般的浓淡相宜。同时,这些描写突出了沙恭达罗将离净修林的难舍难分的矛盾心理,期待见到豆扇陀的急切,使得整幕剧弥漫着浓厚的抒情色彩。

第三十八课:紫式部《源氏物语》

紫式部,日本中古女作家。本姓藤原。其父通昴汉诗和歌,熟读中国古代典藉,对此式部影响颇深。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源式物语》也是物语文学,东方最早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另外还有《紫式部集》(她的和歌集,共收入128首和歌)《紫式部日记》(她的日记,记述她10081010年在后宫的生活)           

主要人物:桐壶更衣,皇上,小皇子光源氏,弘徽殿女御,藤壶女御,左大臣之女、光源氏之妻葵姬。

文中的诗句: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物语:日文“物语”一词,意即故事或杂谈之意。它是日本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向独立小说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形成于公元10世纪初的平安时代,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我国六朝、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

物哀“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寔长提出的文学理念。“物”是客观存大,“哀”是主观情感。

《源氏物语》的历史地位:是日本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被认为是东方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世界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堪比《红楼梦》在中国。

光源氏形象特点:光源式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又是平安时期大贵族的典型。他才能出众,多情可爱,一生坎坷。才貌上,选文中作者多处赞美其外貌之美,容华如玉,盖世无双,异常秀美可爱,风韵娴雅,竟不像尘世间的人余款立 才能上,聪明颖司,绝世无双,规定学习的种种学问,自不必说,就是琴和笛,也都精通,清单响彻云宵。在与女性交往方面,没有把光源式理想化,如实描写,有所揭露,有所批评,作者通过光源氏的一生,既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又揭示了贵族阶级从繁盛走向衰落崩溃的历史过程。

思想内容:从光源式之父写到光源式。光源式之父对桐壶更衣之深的深切思念,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悲切切的感情。光源式的出生、成长,写到结婚和他对藤壶的恋情。

主题思想:反映日本平安时期的宫廷先生,揭示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矛盾。展示了作者对宫廷皇室贵族人物的理想。(弘徽殿女御)

艺术特色首先,第一回展现了全书诗文浑融,和歌与散文相得益彰的文体特点。作者叙述中不时插入诗歌吟咏,恰妯其分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其次,第一回充分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物哀”的审美品格。

第三十九课:萨迪《蔷薇园》(节选)

作者萨迪,全名为谢赫。穆斯列赫丁,伊朗哲理诗人。

代表作:《果园》(全部诗体,160个故事,分10章),内空涉及伦理、哲学、天文、兵法、治国之道、为人处世等多方面内容。

《蔷薇园》是一部箴言故事集,成书于1258年。(全书共八卷 227小节,书中讨论了帝王言行、圣人训谕、教育的功效、如何交往、知足常乐 寡言、青春与爱情等多个命题,同时还记录了多地的轶闻故事,反映了作者广博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知识修养。作者运用韵散结合的表现手法,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传达人生哲理。诗集从现实出发,对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等加以歌颂或抨击,展示出穆斯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以及作者对为人之道的理解。作品语言优美凝练,多以警句的方式点出想要阐发的道理,名言佳句比比皆是,故而成为穆斯林修身养性的必读著作。

《蔷薇园》思想内容(观点):第一卷主要纪录了帝王言行以及萨迪对这些言行的评价,不仅体现了他的帝王观,也表露了他的仁爱思想首先,萨迪对暴君行径予以强烈的否定和谴责。否定暴君。自私、高傲、贪婪、好战、喜怒无常的帝王最终必将覆灭。

 其次,与对暴君的抨击相对,萨迪也表达了对理想君主的称颂和渴望   

再次,这一卷还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最后,萨迪重视人民的力量,视其为国之根本,对暴君统治下的人民给予同情。

《蔷薇园》第一卷的艺术特点1韵散结合的文体。作者先以散文体讲述故事,再配以评论性的短诗点明自己的看法,既生动有趣,寓意悠长,又升华了思想主题。这种兼顾形象性和深刻性的文体在阐述哲理时,更能达到深人浅出的效果2辛辣幽默的语言风格。文中多用讽刺来抨击暴君的种种残酷行为,比如,第11节中,作者借圣徒之口说:“对于你和对于全体穆斯林,这个祝愿(愿主取走暴君的生命)就是最好不过了”,人木三分地从侧面刻画了暴君的丑恶嘴脸和人民爱憎分明的品格

 

第四十课:《一千零一夜》(节选)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8-16世纪,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全书共有134个大故事,每个大故事又包括若干个小故事,共计收入264个故事。这本书并不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而是中近东广大地区的文人学者、市井艺人等在几百年的时间收集、提炼、加工、整理而成的智慧结晶。来源为:伊朗与印度的故事、巴格达为中心的阿巴斯王朝、开罗为中心的埃及文学。所有故事套在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里。

高尔基称赞《一午零一夜》是"民间文学一座最壮丽的纪念碑"

主要故事有:《渔翁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巴格达窃贼》、《白侯图的故事》、《驼背的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乌木马的故事》、《努伦丁和迪伦丁的故事》、《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死神的故事》、《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山鲁佐德和国王山鲁亚尔的故事》等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关键故事情节:阿里巴巴在山中砍柴时发现强盗藏宝的山洞并听到暗语;阿里巴巴搬出几袋金币,他的妻子去向嫂子借量器量金币,卡西姆的妻子发现了金币,并告诉了卡西姆;卡西姆从阿里巴巴那儿得知金银财宝所藏之地,来到山洞进去之后因忘记暗语被回来的强盗杀死;阿里巴巴把卡西姆被分割的尸体驮回来,麦尔加娜让老匠缝尸体; 

《一千零一夜》艺术特点1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奇异想象;2独特的“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3散文与韵文相结合的文体。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对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通过讲述阿里巴巴智斗强盗的故事,反映了古代阿拉伯弃恶扬善,鼓励追求财富利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卡西姆进入山洞看到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忘乎所以,被强盗杀害分尸这一情节说明卡西姆因贪婪而丧命;强盗首领用尽手段最终被刺死,展示了恶人不得好报的观念;阿里巴巴几次脱险,麦尔加娜识破盗匪诡计,成功救下阿里巴巴一家,最后成为自由人,与阿里巴巴儿子结婚,都体现了古代阿拉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的价值观念。对财富的追求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故事中的人物表现出对财宝的热切渴望,幸福生活的结局是拥有无尽的财富,正当的获取手段得到作者的赞扬,而强盗行径则遭到谴责,这里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追逐金钱利益的肯定。

《一千零一夜》故事名称的由来相传在古印度和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一天,国王山鲁亚尔和他的弟弟萨曼在一颗树下休息时,突然间海上冒出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告诉她们天下所有女人都是不可信任的。生性残暴善妒的山鲁亚尔回宫后,将王后、宫女、奴仆全部杀死。此后,他每天娶一个少女,第二天清晨便 将她杀掉,就这样持续了三年,杀死了一千多名少女。宰相的女儿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艺术特色l故事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传奇色彩2在情节编排上,故事发展曲折离奇,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3语言生动活泼,浅白自然,尤其是大量俗语、格言、谚语、警句的应用更彰显其民间文学的本色。

第四十一课:泰戈尔《摩诃摩耶》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蜚声世界。被誉为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泰戈尔一生创作50多部诗集(莉名的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和《生辰集》等),12部中、长篇小说(《沉船、《戈拉》为代表和),100余篇小说(著名的有《摩诃摩耶》等),20余种戏剧,还有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 论著和游记、书简等。

《摩诃摩耶》作品中的人物、身份、关键性的故事情节:人物:摩诃摩耶,名门之女;罗耆波,孤儿,雇工;帕凡尼查兰,摩诃摩耶的哥哥。关键情节:摩诃摩耶和罗耆波破庙里相见,罗耆波向摩诃摩耶求婚。摩诃摩耶拒绝了罗耆波,打算离开破庙时,哥哥帕凡尼查兰来了,罗耆波想走,摩诃摩耶拉住他让他们等她。摩诃摩耶嫁给了临死的老婆罗门,老婆罗门死后,摩诃摩耶殉葬,因暴风雨逃出。隔着面纱的摩诃摩耶让罗耆波发誓永不看她的面目,她与罗耆波住在了一起,罗耆波掀开了面纱,摩诃摩耶坚定地离开了。

《吉檀迦利》主要内容:这是一部抒情诗集,共收诗103首。“吉檀迦利”由孟加拉文译成英文。"吉檀迦利"义为"奉献"。诗集表达了对神虔敬的崇拜,个人渴望,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对生活的热爱,热烈地希望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同时伴随着对神恩、宇宙和死亡的哲理思考。

《两亩地》的思想内容:是作者叙事诗的代表作,具有浓厚的现实色彩。主人公是一个贫苦农民,只有7代相传的两亩地。王爷为了使自己的花园“长宽相等,四四方方”。竟抢走了这块土地;接着巫宾被赶出家门。他在旷野、市场、路上度过了16个百秋。但是总忘不了那两亩土地。有一天,他终于在渴望中回到故乡的土地,正当他坐在芒果树下,在痛苦回忆童年往事时,两只熟透了的芒果落在他的脚下,他以为是大地母亲给他的赐予,不料竟被王爷诬蔑产盗贼。反映当时印度的现实,触及社会根本矛盾。写出失去土地农民的哀伤与痛苦,也写出了走投无路的愤懑和不平。同时表现了诗人也对为非作歹的地主的憎恨和对无所依靠农民的同情。

《摩诃摩耶》的思想内容:一方面讴歌了自由真挚的爱情,另一方面强烈控诉了种姓制度、童婚制度以及寡妇殉葬制度对爱情、生命和人性的摧残。这些思想感情的表达集中体现在对摩诃摩耶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首先,在爱情中,对自由、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追求。摩诃摩耶一开始拒绝了罗耆波的求婚,并且答应哥哥嫁给老婆罗门。

艺术特色: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男女主人公性格的鲜明对比构成强烈的艺术张力。摩诃摩耶庄重、沉静,关键时刻表现出了犹胜男子的坚毅果敢。面对哥哥的时候,她一把拉住想要走的罗耆波,坦然从容地表露心意。而罗耆波在摩诃摩耶面前由总上害怕,带着些许懦弱和犹疑,对待爱情有着天真的执着和朴实。正因为二人在性格上的差异,他们在处理问题和守护爱情的方式上也极为不同,部分造成了他们爱情的悲剧。其次,在语言运用上,朴素的叙述风格使得整个故事哀婉动人;泰戈尔诗歌似的景物描写更是与人物心情、情节发展相得益彰。         

第四十二课:纪伯伦《先知》

旅美黎巴嫩诗人、画家和作家。1920年,在纽约与志同道合者建立“笔会”,旨在通过团结其他海外侨居的阿拉伯作家,革新阿拉伯文学。文学界称该成员为“旅美派”,纪伯伦为其代表作家。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转向散文诗的创作。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用阿拉伯发表的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集《泪与笑》。散文诗集《先驱者》、《先知》、《沙与沫》、《人子耶稣》、《先知园》、《流浪者》等,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作为其代表作,以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问题为主题,充满了人生哲理。

旅美派:是20世纪20年代由旅居美国的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作家和诗人成的文学流派。1920年,在纽约与志同道合者建立“笔会”,后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学风格,因而得名。该派作家对阿拉伯在外国人压迫下的落后状况表示不满,号召人民反对外国统治者,真实描写了阿拉伯人在北美的奋斗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对故乡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该派代表作家有纪伯伦,艾敏雷哈等。

思想内容:选文选取的是智者关于婚姻、孩子、教授三个方面的讨论。在对婚姻的看法上,智者主张“有间隙”的亲密;在对孩子的看法上,智者指出,孩子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意思是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拥有独立的灵魂与品格。在对教授的看法上,智者秉持与孩子教育相类似的观点。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智者主张独立、自由、自主的健康人格以及人与人之间适度的关系。

《先知》(节选)的艺术特色1语言风格独特。《旧约》式的凝练文笔和宗教式的虔诚情绪使得说理更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感,文章因这种仿拟而具有典雅静穆的古典美,自然营造出庄严的气氛2文中用多个美妙的比喻来启示哲理,平易中更显隽永。

 

第四十三课: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日本现代小说家,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横光利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将西方现代派创作方法引入日本,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立场革新日本文学。

一生创作了100多篇小说,以中短篇居多。作品:短篇小说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古都》、《山之音》、《水之幻想》、《名人》《雪国》等

基本故事情节与思想内容20岁的“我”-青年学生,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之情,独自在深秋来到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的伊豆旅行。旅途中,邂逅了天真无邪而又别具风情的年少舞女。文中写一对男女主人公在伊豆半岛邂逅相适的故事,讴歌了他们纯真的、美好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青春和生活的热爱。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流派,由1924年阶办的《文艺时代》的同人形成。他们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试图对传统的日本写实主义进行一场文学革并按运动。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来把握客观规律和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情绪与感觉来反映客观世界。重点描写超越现实的幻想和作者的心理感受;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主观虚幻的美。这一流派的代表是川端康成横光利一。

小说艺术特色1小说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和传递人物的心理与情感。2其次,小说中意象的使用深化了人物形象。3最后,清澈婉转的语言有效地诠释了作品。

第四十四课:桑戈尔《黑女人》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塞内加尔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黑人性

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曾连任塞内加尔共和国总统二十年。1979年荣获意大利第一届“但丁国际文学奖。他一直用“黑人性”民族意识来推动政治文化运动。

桑戈尔第一部诗集《影之歌》,主要诗集还有《黑人牺牲品》、《埃塞俄比亚人》和《夜歌》。

主题思想:表现的不是非洲的苦难,不是非洲女性的痛苦和压抑,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非洲的赞美和热爱。

“黑女人”等主题意象的象征寓意:全诗用拟人的手法,借描绘展现黑女人的美,象征非洲的美。黑女人的一切特点,都代表着非州的特点,黑女人的美丽妖娆,象征晨洲大地的美丽和富饶。

“黑人性”:又译黑人学20世纪30年代初非洲大陆兴起的的旨在恢复黑人价值的文化运动。“黑人性”一词出自塞泽尔的长诗《还乡笔记》,桑戈尔将其定义为“黑人世界文化价值的总和,正如这些价值在黑人的作品,制度、生活中表现的那样”。一般认为,黑人性运动肯定被压迫的黑人的尊严,在团结非洲殖民地人民反抗宗主国的奴役等方面,具有历史的功绩。

思想内容:全诗书写到很多具有鲜明非洲特色的各种事物和景物,将对女人描绘与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融为一体,既表达了对自己民族女性的赞美,也表达了对自己家乡故土的热爱。

艺术特征:在艺术手法上,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作者用黑女人比喻非州,同时又用非州说明女人。《黑女人》如同它所书写的非州大地和非州女性一样,自然纯朴;又如同达姆鼓一样,自在随性,富于生命的韵律和活力。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目前学历:
报考专业:
"自考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笔记"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