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00536古代汉语(重点)

必须背诵段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第一章重点: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汉字结构)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高、大、向、眉、栗、血、番、 齒、日 門、牛 鹿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刃、亦)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从、牧、莫、舂、臭、息、泪、明、伐、法、得、辟、令、侵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常见通假字

   “叛”——“畔”;

   “拒”——“距”;

   “修”——“脩”。

     “早”——“蚤”;

   “伸”——“信”;

   “飞”——“蜚”;

-

-  

-

-

-  

 -

 -

-  

 -

-

-

-

-

仿(仿效)

罹(遭到)

:本义 额头

分化字

1、分化本义

  有些字被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占用后,会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

  例:孰——熟,然——燃,莫——暮,暴(暴的本义是:曬(晒))——曝,益——溢,要——腰,禽——擒,原——源,州——洲,止——趾,責——債。

2、分化引申义

  当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较远时,有时会为引申义造新字,将引申义分化出去。

  例:昏——婚,坐——座,齊——劑,尉——慰,竟——境,解——懈,賈(贾)——價(价),說——悦,知——智,被——披,没——殁,反——返,食——飼,振——賑,張——帳,保

3、分化借义

  原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4、分化广义

  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例:受——授,祝——咒。

 

《说文解字》中许慎收录的汉字包括:古文、籀文、小篆

解释题

1. 恶而不仁者,其为不仁矣,不使不仁者乎其身。 超越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矣? 扶助盲人走路,即助手

3. 孔子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凃。“伺”借 字,探查,伺察

4. 我后,后来其 等待 苏醒

5. 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箪食壶浆用竹筐装着食物,用壶装着水

6.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

7.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是正确的,第一个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8. 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 屈服

9. 修正治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治理

10.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势。昏庸

11. 好从事而失时。:屡次

12. 嗜食,和于身。渐渐地

13. 如水深,如火益热。“更加”

14.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下,兽之直走广也。“走向,趋向”

15. 曰:“不可。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仅”

16. 五亩之宅,之以桑。“种植”

17. 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斑”

18. 塗有饿殍而不知“打开(粮仓)”

19. 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抚恤”

20. 一齐人传之,众楚人之。“喧哗”

21. 卫,冉有仆。“到····去”

2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兵而走。“拖着”

23. 成事不说,遂事不誎,既不咎。“过去的(事情)”

24. 君子如祉,乱遄已。“可能”

25. 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也。“方便 ”

26. 兵者,道也。“欺诈”

27.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洲“安定”

28. 匠石运斤成风,之。“随意”“切断”

29. 用而不,三不祥也。“信任”

30. 玄子田于首山,桑。“休息”

31. 夫唯道,善且成“对待”

32.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其友曰“拜访”

33. 博学之,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行之。“详细”“专一”

34. 发然后禁 则扞格而不“克服,超越”

35. 师进,于陉“驻扎”

36. 则民无所手足“放置”

37. 君子于其言,无所而已矣。“马虎,严肃”

38. 有是哉,子之也!“迂腐”

39. 子曰:哉由也!“粗野”

40. 礼乐不与,则刑罚不“适当”

 

说明词性和作用

1. 蓋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蓋: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意思为:大约

2. 季氏将有事於颛臾。於: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地点,“到、在”

3.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夫:句首语气词

4.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之:连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意电是“有的(人)”

6. 牟牟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 然:作形容词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第二章

古今义项的微殊

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

1、广度宽窄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例: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丈人——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缩小。

——古代专指蔬菜 现代不仅指蔬菜,也包括鱼肉等食品,词义范围变宽

“醒”——古代指醉酒后再恢复神智及睡后醒过来,现代表示恢复神智的意思都可以称为醒,词义范转变宽

2、程度深浅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轻重深浅不同。例

“怨”的古义重,今义轻。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如:

“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用“入骨髓”来形容“怨”的程度,可见“怨”在古代的词义比今义要重得多了。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用副词“甚”来修饰“怨”,可见怨恨的程度之深。

“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

“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 “子为父死亡所恨。”

“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 “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今天“恨”的词义比古代重多了,意思是痛恨、怨恨,。

“感激”古代词义程度深,现代词义轻很多

3、色彩褒贬的差异

  即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例感情色彩的变化

 “吹嘘”现在指说大话,并且含贬义。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

“爪牙”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说“走狗”、“帮凶”,在古代指得力助手,。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 “下流多谤议。”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今天指品德恶劣,明显贬义。

“谤”古义指公开议论他人的过失,中性词,现代为贬义词,恶意中伤

“贿”古义为赠送礼物,中性词,现代贬义词。

“党”古义为贬义词,现代为中性词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是中性的。 “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现在“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也有的词现代转变为褒义,而古代含贬义。如现代“锻炼”一词在“锻炼意志”等场合含有褒义。在古代“锻炼”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4、词义特点的差异(词义转移)

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例两事物之间相似或接近,词义由指甲变为指乙,词义转移。

“夸父与日逐走。”“走”本来指跑,后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兵”本来指兵器,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再由兵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本来指案件,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访”通常是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徵求意见

“造”古代汉语中指“到、来到”,该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用为“制造”

“诛”古代汉语中指“责备”,现代汉语中指诛杀、杀戮,词义加重

多义词

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相似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形状、功能、方式、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通过类比造成引申。例:

“斗”本义为“酌酒的器皿”,引申义为“斗星”,二者在形体上相似

“关”本义是门闩,有控制人出入的作用,因此引申“关卡”功能同门闩一样

“习”本义是“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引申为“复习”,学知识与此相似需要反复进行。

“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道理,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与道路有相似之处

2因果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例:

”的本义为“大丘”,物体大了容易空旷,所以推导出引申义“空虚”

”本义是“言语真实”。言语真实了别人就容易相信,因此引申为“相信”

3动静关系

  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这种形式的引申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例:

“节”本义为“竹约”,竹节约束着每节竹子的长短粗细。所以可引申出“节制,约束”的意义。引申出“节制”

“会”本义是会合。多人相会可引申为“盟会”,

4、时空关系

  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例

“间”本义是“缝隙”,表示空间的间隔,可引申为“一会儿”,表示时间间隔

“急”本义是“急速,急切”表示时间紧迫,由时间紧迫引申为空间狭小,引申为“紧”

5、礼俗关系

由于礼俗的原因造成词义的引申。如:

“昏”本义为“黄昏”,古代男女结婚是在黄昏时举行,所以引申出“结婚”义

“朝”本义是“早晨”古代臣下拜见君主,儿子问候父母,都在早晨进行,因此可引申为“上朝”

多义词举例如下:

1. 

1、绳断:天柱折,地维绝。(本义)

2、断绝: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3、穷尽: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

4、独一无二: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5、诗歌体裁:夫诗有古近律绝,体莫备于唐代。

6、渡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超过: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2. 

1、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本义)

2、延长、伸长: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3、牵挽:善张网者引其网。……引其网而鱼已囊矣。

4、导引、率领: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5、退却:且引且战,连斗八日。

6、序言: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7、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8、招致:故知持权引谤,招幸者非己。

同义词

1、 把箭射出去(发与射同义)

2、 出发(发与行同义)

3、 派遣(发与遣同义)

4、 徽召(发与徽同义)

5、 生长(发与生同义)

6、 颁布(发与颁同义)

同义词解读

--访

1. 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2.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

3. 穆公访诸赛叔

问、询、访在询问、征求意见的义项上是同义词。但“访”的适用范围比“问”“询”要小,“问”“询”的对象通常没有什么限制,而“访”通常是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徵求意见。

-----

“视”-“望”-“顾”-“睨”-“瞰”“-瞩”在表示看的意义上同义,但看的方式各不相同。“视”强调的是看的动作。“望”指的是抬头向远处看。“顾”指的是转头向后看。“睨”指的是斜着看。“瞰”指的是从高处向下看。“瞩”指的是注视。

-饿

饥、饿 在表示吃不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词义的轻重程序不同。“饥”是吃不饱,腹中空。“饿”是严重的饿,指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

-侧重点不同

恭、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

“耻”“辱”在表示侮辱,羞耻的意义上同义,但组合功能不同。在表示“侮辱”义时。“辱”意义是双向的,既可以侮辱他人(使他人受辱),又可以表示自己受辱。同时“辱”还可以接收表示被 动的词“见”的修饰。“耻”的意义是单向的,只能表示使人受辱,而不能表示自己受辱。同时不能被 “见”的修饰

-

“比”“周”在表示与人结合,联合的意义上同义,但褒贬不同。“周”用为褒义。“比”用为贬义。感情色彩不同

--

“诛”“杀”“弑”在表示杀死的意义上同义,但情感色彩不同。“诛”是指依法杀死不义之 人。是褒义词。“杀”是中性词,对象可以是任意人或动物。“弑”指的是以下犯下,为贬义词

-

“唯”“诺”在表示应答之声的意义上同义。但“唯”带有恭敬从命的感情色彩,常用于答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诺”常用于答应地位,辈分与自己相同更低一些的人。

释词

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坐而执烛。:名词作状语,“在墙角”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其子。:本为儿女,这里名词作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

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假借为“擬”,译“比拟”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虚枉不实、荒唐”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多次、屡次

。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动词,使动用法,使····吃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动词,“走近”

称其雠,不为谄。“谄媚”本义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恶名、坏名声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踊: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假脚”

君之涉吾地也。虞:“料到、想到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索取”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不共给。敢:谦敬副词,和状语,“怎敢”

君若以德诸候。绥:“安抚”

上赏其“欺诈,邪恶”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努力”

下列句中中的词性和作用

言偃在侧,曰:“君子叹?:译“什么”,疑问代词,作动词“叹”的前置宾语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连词,译“即使”

时过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代词,译“这样”

身将隐,用文之?:疑问代词,作状语,译“哪里”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诸:是“之于”的合音,“之”为代词,代“宰夫”“于”为介词

公问之,子家告。以:介词,译“把”

以君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为不祥也?曷: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曷”作宾语,译“为什么”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是之谓乎!其:语气词,表示揣度的语气,译“或许、大概”

说明是双音词组还是复合词,分析形成特点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是指土地和谷神,在这里是双音词组

今观其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其社稷之臣也。指国家,这里是复合词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指具体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在这里是双音词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普通、平常的意思,在这里是复合词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响”指回声,“应”是应和的意思,在这里是一个名词作状语的状中结构词组。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指一起学习,在这里是一个状中结构词组

第三单元

副词类型

程度副词

a) 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有:最、极、殊、甚、尤、绝、良”等。其中,“最”和现代汉语相同,其他几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非常”“特别”。

b) 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有:愈、益、弥、加、滋”等。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更加”;其中“加”在现代汉语中已不作副词

c) 表示程度较轻或渐变的副词有:略、少、稍、颇”等。“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稍”,但“少”表示的是“”稍微“略微”的含义,“稍”则表示“逐渐”的意思;“颇”在古代汉语中既可表示“稍微”,也可以表示程度高,现代汉语中只午间下后一种用法。

范围副词

a) 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主要有“皆”“尽”“咸”“悉”“毕”“举”“具”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全”。

b) 表示限定的范围副词有:主要有”“独”“直”“仅”“特”“但”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

时间副词

a) 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业”“曾”“尝”等。相当于“曾经”。

b)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副词有:有“方”“适”“会”等,相当于现代“正”“正在”。

c) 表示动作即将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且”“行”等,相当“将”“将要”。

d) 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等。相当“最终”。

e) 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短暂或长久的时间副词有“俄”“姑”“素”“常”等。前两个副时间副词表示时间短暂,后两个时间副词表示时间长久。

f) 还有一些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速度和频率有:“立”“即”“亟”“数”“屡”“复”等。其中“立”“即”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速度快。“数”“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高。“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再”;“亟”读JI时表示速度快,读qi时表示频率高。

情态副词

a) 表示肯定的有“固”“必”“诚”“乃”“果”等。

b) 表示猜度的有“盖”“殆”,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许”“大概”。

c) 表示反问的有“岂”“宁”“独”“庸”等。

否定副词

a) 表示一般的否定的否定副词的:“不”“弗”。“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弗”在先秦时期,一般只能否定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一般不带宾语;现代这后,“弗”也可以用来否定形容词

b) 表示禁止和劝阻的否定副词有:“毋”“勿”常用于祈使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或“不要”。也用于陈述句中,相当于“不”。

c) 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的否定副词有:“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未”有时也表示对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d) 否定副词时“非”否定后面的整个谓语,一般可译为“不是”,但它并不是判断动词,而只是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a) 谦敬副词是表示自谦和尊敬的副词。一般是从动词和形容词演变而来,表示客气或委婉。可分为尊他和自谦两类。

b) 表示尊敬别人的副词还有“敬”“谨”“幸”“惠”“辱”等。

c)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窃”“伏”“忝”等。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代词。有“之”“其”“厥”等。“之”一般只作宾语。

a) “其”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二是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

b) “厥”的用法大致与“其”相当,但只能作定语。

c) “之”“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们也可以用于指人说话者或者听话者一方。

d)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汉语中有“他”,但“他”在上古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示“其他”“别的”等义。

e) 有时也会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等表示复数,意思是“这些人、我们这些(这帮)人、你们这些(这帮)人”等。

f) 除此之外,还常用“二三子”“储君”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带有敬意,相当于“诸位、各位”。

指示代词

是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主要分近指和远指两类,有“是、之、此、斯、兹、彼、夫、其”等。

a) “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是”字作宾语,有时还放在谓语前。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近指代词“之”,只能作定语,可译为“这”或“这样”。

b) “彼”“夫”“其”等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c) “焉”“诸”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词,一般称为兼词。其中“焉”常用作补语,相当于“于+是(之)”;“诸”字相当于代词“之”和介词“于(乎)”的合音。

疑问代词

是指用来指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常见的有“谁、孰、何、曷、奚、胡、恶(乌)、安、焉”。

无定代词

是指代对象为不定的代词。有肯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性无定代词

“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表示“有人”“有的”。是泛指。

“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例: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形容词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a) “虽父不慈子,兄之不慈弟”中的“慈”字,本来是形容词,当“慈爱”讲,在这句话用来动词“对····很慈爱”

名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名词做动词后的意义和原名词的意义有密切的联系。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中的“病”字。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表示“生病”

c) 范增数目项王。“目”表示“以目光示意”。

动词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a) “庄公寤生,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表示“使(姜氏)受惊”。这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

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由宾语“百余骑”发出,是“使(百余骑)跟从”的意思,这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c) “平旦,广乃其大军。中的“归”动词使动用法。“使····返回”

d)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洁公徒而之。中的“免”动词使动用法。“使····免除”

e) 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中的“别”动词使动用法“使····分开”

f) “女为已容。”中的“”动词使动用法。“使····高兴”

g) 与人居,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长”动词使动用法“使····成长,养活”

h)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之。“使····来”

形容词使动用法

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a) “欲其身,而乱大伦”。中的“洁”字,是“使其身洁”。

b) 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坚固”

名词使动用法

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

c)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焉中的“宦士”是“使士成为宫中服役的小臣”的意思

d)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中的“东苏子”,是“使苏子向东去”。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譔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e)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物采谓之物。中的“章”动词使动用法,“使···显著”的意思。

f)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之。

g) 令尹辕反旆。“使····往南走”

h)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骨也。“使····生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

a) “左右以君之也,食以草具中的“贱”字,是认为(冯谖)卑贱的意思

b) “今先生俨然不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中的“远”是认为····远

c) 民各甘其食,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美”是“认为····美”

d)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也。中的“重”是“以为····重”

e) 孔子登东山而鲁。“认为····小”

名词的意动用法

用作动词后,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

f) “孟尝君”中的“客”字,是“把······看作客人”;而使动用法表示客观结果,表达的是使宾语成为什么,具有使令意义。

g) “故人不独其亲,不独其子”。第一“亲”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当作双亲”第二个“子”意动用法,是“把····当作子女”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的各种类型及其作用

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或处所,有“在……”“到……”或“由……”。

h) 鹏之徙于南冥也,击三千里。(在水面上)。

i)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歌。(在里巷里)

j) 国人莫敢言,路以目。(在道路上)

k) 夜半,胡兵以为汉有伏军于傍欲取之。(在夜里)

表示动作进行时所用的工具或依据,有“用……”或“拿……”等意思。

a) 家人载欲往就医。(用车载)

b) 每字为一印,烧令坚。(用火烧)

c)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利之。(用商人的方法)

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

a) 邑犬吠兮,吠所怪也。“群吠”是“成群地叫”。

b) 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数。(用手指指点着数清数目)

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有“把……当作……”“像对待……一样”等意思。

a) 齐将田忌善而待之。“客待之”是“把他当作客人对待”的意思。

b) 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事之。(像对待老师那样的侍奉他)

c)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伋。(是把伋当作犬马养畜)

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多用比喻的方式,有“像……一样的”“像……似的”等意思

a)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蚁附”是指“像蚂蚁一样地攀爬”。

b) 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像野兽一样爬出来)

c) 立而啼。(像人·····一样)

释词

1)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名词作动词,“往南飞”

2)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叠韵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3) 且夫我嘗聞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少”

4) 祸兮福所;福兮祸所伏。“依靠”

5) 不战而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6) 故古者聖王之為政,德而尚賢,“使····处于朝廷的位次”“做官”

7) 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

8) 至杀不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罪”

9) 顾小利则大利之也。“伤害”

10) 厉王使玉人之。“仔细察看”

11)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使····吃”

12) 饯于郊,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四通八达的道路”

13) 飞卫高蹈膺曰:“汝得之矣!”“敲击,拍打”

14)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以天下之馬也。“告诉,教诲”

15) 穆公访赛叔。“之于”合音,代指袭郑的建议

16) 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使····辛劳、疲劳”

17) 尔墓之木矣!两臂合围的径围

18) 文王之所风雨也。躲避

19) 秦师遂向东行

20) 其次莫如“严厉”

21) 猛则民“受到损害”

22) 四方“安抚”

23) 诡随“放心”

24) 然鼓之“鼓声”

25) 晋灵公不“行君道”

26) 

下列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2)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言之矣。介词,省略了宾语“之”

3) 天下皆知美之焉美,恶已。连词,“则、就”

4) 夫虞之有虢也,如车有辅。连词,用在主谓句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弥子矫驾君车出。连词,“而”

6) 患社鼠哉?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

7) 得之矣,在沙丘。副词,“已经”

8) 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介词,用于引进与动作相关的处所

下列词所属词类,并说明其语法功能

1) 焉用郑以倍邻。不及物动词,带使动宾语。“使郑亡”

2) 汝惟不矜,天下与当争能。无定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

3) 匠人斫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之小”

4) 妻子好合,如瑟琴。动词,带宾语。“鼓吹琴瑟”

5) 圣人面而圣天下。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坐北朝南之位”

下列句中的人称代词分析其语法功能

1)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人称代词有:我,两处都作动词宾语

2) 我胜若,若不吾胜。人称代词有:我,作主语;若,第一处作动词宾语,第二处作主语;吾,否定句中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3)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人称代词有:女,作主语

4)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人称代词有:而,第一处作主语,第二处作定语

5)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称代词有:乃,作定语

6)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人称代词有:吾,作主语,两处都作定语

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没有人称代词,“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

第四单元

介词

于(於、乎)文言文中,“于”是一个纯粹的介词。介词“于”也写作“於”“乎”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从”“向”“到”“在……方面”。

引进动作发生时间的,如“子於是日哭,则不歌”。引进动作发生或到达的处所,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如“敏於事而慎於言”。

2) 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或“对于”  如“凡诸候有四夷之功则献於王”

3) 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例:苛政猛於虎也。

4) 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以”本来是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用”,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介绍动作行为凭藉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可译为“用”“拿”“凭”“根据”。

例: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以戈逐子犯”中,介词“以”介绍的是“逐”的工具。

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以”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

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时,常有“率领”的意思。

例:宫之奇以其族行。

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

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以”表示原因,也可认为是抽象的凭借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例:文以五月五日生。介绍孟尝君出生的日期,用介词“以”引介

1.1 介词“以”还常与动词“有”“无”(亡)组成“有以”“无以(亡以)”等凝固用法。

1.2 “有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如: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指无法报答的意思

1.3 “无以(亡以)”相当于“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指没有东西用来举行缩酒仪式。

“为”在古代原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音wéi,虚化为介词后,除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主动者时读音仍为wéi外,其余的介词用法读音均为wèi

A. 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为”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帮”

例:及庄公即位,之请制。

B. 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以”可译为“因为”。

  例:天行有常,不尧存,不为桀亡。

  介绍目的的“以”可译为“为”“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 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例:免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有时,介词“为”省略宾语,即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这样“为”就直接与动词连用,来表示被动。

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就是“被戮没”

  介词“与”也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D. 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涉及的对方。可译为“和”“同”“跟”等。

例:沛公曰:君安项伯有故?中“与”介绍出动作“有故”所涉及的对方,即“项伯”。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天方授楚,未可”中,“未可与争”即“未可与之争”的省略。

E. 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例:陈涉少时,尝人佣耕。

F. 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对……来说”。

例:受时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G. “与”和疑问代词“孰”搭配使用比较,后来形成一个固定结构“孰与”,大致意思是“和……比谁(哪一个)更……”。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连词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关系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连接并列关系可以译为“又”或不译,连接递进关系可以译为“并且”“而且”。

例:公子鲍美而艳。

例: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这时的“而”可译为“关且、而且”等

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

例:觉而起,起而归。“而”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关系。

例:止子路宿,杀为黍而食之。“而”连接的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状在整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带有表转折的意味。可译为“却”“但是”等。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而”表示前后两项是转折的关系,可译为“却、但是”

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可以不译。

  例:启呱呱而泣。

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关系。

例: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例: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连词“以”从介词“以”虚化而来的,“以”的连词用法主要有:

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例: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一前一后的承接关系。

例: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以”连接先后两个动作行为,表现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例:君人者将昭德塞达,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

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连接因果复句,“以”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前者是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状态等。

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潜师”说明“来“的方式

“以”还可以连接名词与时间方位词。

例: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以”的连词、介词用法易於混淆主要有两种情况。

  连词“与”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两种:

连接名词性词语,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请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白璧往。

例:王使问礼于左师子产

用在固定格式,和“不如”“宁”“孰若”等词连用,构成“与……不如……”“与……宁……”“与其……孰若……”等格式,表示选择关系。

例: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例:人刃我,自刃

“与”既是连词,又是介词,很容易混淆,从以下两点可以辨认:

看位于“与”前后的两个词语在不改变原句基本意义的前提下是否可以位置互换,能交换的,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不能交换的,说明它们是主次之发,“与”是介词,如“蜩与学鸠”为并列关系,“吾与先君言”中“吾”和“先君”有主次之别。

看在不改变原句基本结构前提下,“与”前能否插入其他修饰成分:能插入的,说明“与”仅与后面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与”是介词;不能插入的,是连词。如“孙膑尝与龙涓学兵法”,在“孙膑”和“龙涓”中插入了修饰成分“尝”,“与”是介词。

连接两个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关系,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存在假设或条件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例:於是至则围王离

在并列的分句里,表示对各种情况的列举和对比。一般不必译出。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表示后一项情况的出现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所未料到的,可译为“原来已经”“竟然”。

  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前后两项含有转折意味,可译为“却”

例: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例: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表示假设和结果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使君所言公事,之曹与长史议之,吾且奏之,则私,吾不受私语。

之(大部分为连词,小部分为代词)

“之”连接定语和名词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可译为“的”或不译。

例: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於难。

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1.1.  “之”连接主语和谓语而成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充当状语,主要是表示时间上的修饰,可译为“……的时候”。

  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2. 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文:

  例: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虽然、然而、然则

(一) 虽然

1.1 “虽”是表示让步的连词,意思是“虽然”或“即使”。

1.2 “虽”还可以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设想即使某种情况出现,也不能改变后项的结论,可译为“即使”“纵然”。

例:虽九死其犹未悔

组成凝固形式“虽然”,意思相当於“虽然如此,……”

例: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二) 然而

一.1 “然”总结上文,“而”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却”。

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 然则

三.1 “然则”是代词“然(如此,这样)”和表示顺承的连词“则(那么、就)”的搭配使用,意思相当于“既然如此,那么(就)……”。

知识点

1. 古代汉语的介词是从下面(动词)类虚化而来的。

2. 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放弃”

3. 丈人归,酒醒而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责备”

4. 荆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突然上涨”

5. 任座趋而出。及翟黄。“按顺序”

6. 赵太后用事,秦攻之。“新近”“加紧”

7. 入而徐,至而自“小步快走”“道歉”

8. 老臣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食,和于身也。今“近来”殊“特别”“勉强走一步”  qtdn“喜爱”

9.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施与恩惠”

10. 秦王怫然怒,謂唐睢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愤怒的样子”

11.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吉凶的征兆

12.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仔细地看”

说明下列句中加着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1.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言:“君之智也。”无定代词,“有的人”

2. 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壞都舍。“如”的借字,“好像”

3. 此吴起之先见而泣也。····的原因”

4. 是必夫奇鬼也,我嘗聞之矣。副词,“本来”

5. 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請見之。连词,连接并列的动词

6. 长驱到齐,晨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见之。两个而是连词

7.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两个而是连词

8. 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即使”

9.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介词,镇引进比较对象“比”

第五单元

释词

1. 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一束,一筐,以子文。:肉干;:炒熟的干粮;:献上

2. 期年,乃有柏舉之戰,子常奔鄭,昭王奔隨。“一年”

3. 召公告曰:“民不命矣!“经受得住”

4.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合力”

5.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嫌隙”“感情上的裂痕”

6.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

7. 王曰:“先生之乎?”髡曰:“何敢!”“认为少”

8.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有利国家、合乎时宜”

9. 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能力)靠不住”

10. 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同情、怜悯”

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及作用

1. 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諸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的对象

2.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不瑕何贺之有?宾语前置,

3.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什么要告辞”为,语气语,反问词

4. 項王曰:“沛公在?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安”作宾语,置于动词“在”前

5. 吾尝三仕三逐于君。“见逐”即被驱逐,“见”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6.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不因为(受欺)而说什么”

7. 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不能出口。副词:zeng,表示事实出人意料,相当于“竟”

8. 欲復見我,尚可得乎?“虽”连词,“即使”;“尚”副词,“还”“可得”译“能够做到”

9.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之,织而之也。动词使动用法“给····吃”名词使动用法“给····穿”

10. 开其资财之道也。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百姓”

11.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第六单元

 婉曲、互文、变文、连类而及、用典

反切法: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读音方法,既反切法,上字取声,下字取韵。既”:普班切

“壹读为一”:直音,也称“音某”“读曰”“读为”“读与某同

譬况“伐者为客,读伐长言之”;用一些比喻和形容词的词语对难字的读音进行描写

1、 最早尝试对我国图书进行目录分类的是:刘向

2、 单纯的注音方法:直音法、反切法、譬况法

释词

草木之无声,风之鸣。“吹拂”

择其善鸣者而之鸣。“借”

诸生业不能精。“担心”

力而行。“凭借”

而不能皇甫鎛、李逢吉之謗。“止”

信以结之,则民不“背叛”

《缁衣》存古字耳。副词“仍然、还”

古义也。“到达、明了”

当时四海清。“这里指天下太平”

10 八荒職。“臣服朝贡”

11 常诣取之。“到”

12 初考官所定等。“打开”

13 以镰侵水之。“割”

14 臣本布衣,耕于南阳“亲自”

15 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16 倾覆“碰上”

17 夜忧虑。“早上”

18 除奸凶。“除”

加着重号词的词性和作用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副词,用在句首表示总括,“凡是”

治具张。副词,“全部”

归于正。副词,“重新、又”

其逝也有为。“特殊代词,表示“为”的对象”

悉皆流涕。副词,“都 ”

既而二人各以已意进禀。连词“不久”

动句分组:

一、 无标志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二、 “於”为标志的被动句。“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履” 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作补语

三、 “为”为标志的被动句。“方术不用,为人所疑” 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

四、 “见”为标志的被动句。“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五、 “被”为标志的被动句。“兄固被召诣校书郞”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目前学历:
报考专业:
"自考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00536古代汉语(重点)"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