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00165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劳动概述

A、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1、识记:

劳动的含义。P4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

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的特征。P5

劳动的人类专属性。   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   劳动的创造性。

劳动的分类。P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技术性劳动和非技术性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2、领会:

劳动含义的四个方面的分析。P4

  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劳动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

  其次,劳动是人的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第三,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

  第四,人的劳动具有双重效果。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P7

  不论什么社会,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只要是劳动,总要支出人类的脑力和体力。但就这方面而看,似乎抽象劳动是各永恒范畴,适用于一切时代。

但是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绝不单纯是个生理概念,而是个经济范畴,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通物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只有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当人们的经济联系通过劳动产品的相互交换来实现的时候,耗费在这些劳动产品上的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才能当作形成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而被社会“抽象”出来。

它是一种社会关系,商品经济所特有的。

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区分。P7-8

  人们在运用技术标准时,还习惯上将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

人们通常将物质技术手段,即劳动资料,称为硬技术;而将与物质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操作控制运用的方法、技巧和技术管理组合形式称为“软技术”。

硬技术来看,物质技术手段大体可以分为手工工具、机器(包括劳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工作装置)、自动机等于此对应的劳动为手工劳动、机械化劳动和自动化劳动。

从软技术来看手工劳动只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技术,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只有近现代的复杂的劳动才能称得上软技术。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硬技术”和“软技术”是不能绝对分开的,其发展越来越相互依靠。因此硬技术和软技术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其它分类标准。P9

 依据其他分类标准,还可以将劳动分为: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生产性劳动和劳务性劳动

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

B、劳动方式与劳动行为

1、识记:

劳动方式的含义。P9

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也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

主要的劳动行为。P11

劳动分工    劳动协作    劳动竞争

影响劳动行为的社会因素。P14

  社会传统文化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社会大众心理氛围

社会人际关系

 

2、领会:

不同劳动方式产生不同劳动结果的原因。P9

  首先,劳动方式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对象

其次,劳动方式与劳动资料(工具)的属性相关。

再次,劳动方式是劳动过程中所有当事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劳动分工的三种分工形式。P12

  劳动分工一般具有三种分工形式:

  一是按工艺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

整个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工艺阶段或工种岗位,集中同类型的机器设备和同工种的劳动者来完成同一工艺阶段或同一岗位的生产任务。

是按对象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

同一劳动对象的加全过程划分为若干先后相继的工序,安排不同类型的机器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劳动者分别完成不同工序上的生产任务例:生产流水线)

是根据劳动者技术水平高低原则进行分工。

同一工种内部,根据工种岗位和技术的复杂程度划分等级,分配给具有相应等级水平的劳动去承担。

劳动协作的不同类型。P13

  根据劳动的主观愿望,可分为自愿协作和非自愿协作。

根据劳动协作所发生的空间,可以分为直接协作和间接协作。

根据协作行为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协作和非组织协作。

劳动竞争的不同种类。P14

  根据不同标准,劳动竞争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被竞争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精神竞争和物质竞争

根据竞争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与劳动群体之间的竞争;

根据竞争的社会制度背景不同,可以分为资本主义竞争和社会主义竞争。

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区分。P14

  影响劳动者行为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劳动者自身的因素,如生理、心理、年龄等;

  客观因素是指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3、简单应用:

用竞争的观点原理解释如何达到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双赢局面。P13

  劳动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力不相上下的劳动者或劳动群体为争夺同一个目标而发生的行为方式。

C、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

1、识记:

劳动制度的含义。P16

  劳动制度:是从属于经济制度之下的一个制度系统,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满足劳动关系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并为社会所公认的劳动行为规范体系。

劳动制度的一般特征。P18

  存在的普遍性   组织实施的强制性

构成的系统性   相对的稳定性。  

劳动关系的含义和特征。P19

  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部分的社会关系,

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特征直接性   普遍性   具体性   本质性

劳动关系的类型。P21

  利益冲突型劳动关系

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2、领会:

形成劳动制度的两种途径。P16

  自发形成。劳动制度中的某些内容和规定并不出自哪个管理者的发明创造,而是来源于民俗、民风和民德,来自于民间的约定俗成。

人为制定。管理者出于达到某种管理目的的需要或为了维系正常稳定的劳动秩序,依据一些法律法规,人为地制定了一些条例。

劳动制度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P17

  积极作用首先,劳动制度对于维护劳动者个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其次,劳动制度也为用工单位获得适当的劳动力资源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有规则的途径加强了用工单位组织活动的秩序。

再次,劳动制度有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劳动环境。

  消极作用一是劳动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存在缺陷。

二是劳动制度的模式化。

三是劳动制度为利益集团所操纵。

决定劳动关系性质和特点的最基本因素。P21

  

                    所有制的性质      

(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所有制性质,直接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运用的形式和要求也不同,这就必然会影响到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方式——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3、综合应用:

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立有效的劳动关系。

 

 

 

 

 

第二章 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A、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

1、识记:

劳动力。P24

  劳动力是指达到一定法律规定年龄的人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支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P30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标准。

 

2、领会:

开发的双重性特征和原因。P25

劳动力的可教化性决定了它的可开发性。在开发上,劳动力表现即是被开发对象、又是开发主体的双重特征

首先,在劳动力作为被开发对象时,社会是开发主体,劳动力的开发深度和广度取决于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条件好,劳动力开发水平就高,反之则低。而劳动力开发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就抑制劳动力开发,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对于劳动者来说,先天因素虽不能选择,但通过在后天的主观努力,可以改善和增强其劳动力素质,提高其劳动技能,这是劳动力自我开发。

  在劳动力的自我开发中,受教育程度和个人能动主动积极性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人口质量的主要包括内容。P29

  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人口质量,实际上是全体劳动力人口的平均质量。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劳动者的身心素质

劳动者专业技能水平

劳动者智力结构状况

 

3、综合应用:

联系我国实际,由于低素质人口群体的出生率居高不下导致的“逆淘汰”现象对我国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不利影响。

 

 

 

 

 

 

 

 

 

 

 

 

 

 

 

B、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指标计算P26

1、识记:

劳动力人口数计算公式:

劳动力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非自立人口数+超过劳动年龄的在业人口数

劳动力人口率计算公式:

劳动力人口率=×100%

2、领会:

  劳动力就业率=    ×100%

  劳动力参与率=  ×100%

C、向劳动力资源投资 

1、识记:

劳动力资源投资的特点。P37

  投资超前、效益滞后       投资的产出特殊

投资的表现形式特殊       阶段性和连续性

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P39

  教育开发  一体化开发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国际化目标

使用开发  如公选制交流制竞争制轮换制、聘用制辞职制

管理开发  加强立法建立机构制定计划筹措经费

政策开发  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政策培训、能力与待遇挂钩的分配政策

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优惠政策

 

2、领会:

对向教育投资的内容进一步细分。P33

  “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向教育投资。我们可以向教育投资的内容进一步细分:

  国民教育投资      在职教育投资

职业技术教育投资  终身教育投资

在职教育的主要形式。

  文化教育   职业培训   新技术、新工艺培训

劳动力资源投资与物质生产资料的相同之处。P35

  劳动力资源投资与物质资料投资有着相同之处。

  首先,劳动力资源投资是一种经济性的投资,也要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投资的范围就可以越广,投资数量就可以越大,同时,投资的效益一般也就越高。

  其次,物质资料投资的方式和劳动力资源投资的方式都会受到一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

人们在从事劳动力资源投资时须注意的问题。P36  效益滞后

  首先,要注意衔接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其次,要注意劳动力资源投资中的知识技能跟新问题。

  再次,要注意劳动力资源投资的层次

世界上教育开发的趋势。P40

一体化开发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国际化目标

管理开发和政策开发的途径。

管理开发  加强立法     建立机构

制定计划     筹措经费

政策开发  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政策

培训、能力与待遇挂钩的分配政策

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优惠政策

 

3、简单应用:

联系身边事例,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D、企业劳动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识记:

内容分析。P42

  内容分析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劳动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

            一要选对人;二要育好人;三要用准人;四要住人。这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渗透。

工作绩效评估。P52

  工作绩效评估:就是指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

晕轮效应误差。P61

  评估人在对被评估人作绩效评估时,把绩效中的某一次要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从而影响了整体绩效的评估。

近因误差。P61

  一般来说,人们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深刻,而对远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淡薄。

 

2、领会:

企业组织培训经常使用的方法。P48

  案例研究  研讨会  授课  游戏  电影  计划性指导  角色扮演  T小组

劳动力配备的主要原则。P47

  因事择人原则  因材用人原则  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工作绩效评估的目的。P52

  获得人事决策信息  职员提供信息反馈  有利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绩效评估的标准和主要方法。P53

  标准:绝对标准    相对标准     客观标准

  主要方法:   常规方法    排序法

                             两两比较法

                             等级分配法

行为评价法    量表评等

关键事件法

行为评等法

混合标准评等法

行为观察评等法

工作成果评价法    绩效目标评估法

                       指数评估法

 减小误差的措施。P63

工作中的每一方面进行评价,而不是只作笼统评价;

评估人的观察重点应放在被评估人的工作上,而不要太注重其他方面;

评估表上不要使用概念界定不清的措辞,以防不同的评估者对这些词有不同的理解;

一个评估人不要一次评估太多员工,以免评估先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评估人和被评估人都要进行必要的培训。

 

3、简单应用:

制作工作说明书。P45

  工作说明书是对所从事某项工作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所作出的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普遍要求       主要指应聘者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经验等的要求。

  生理要求       主要指应聘的身体健康水平、体能状况、运动能力、感官灵敏度等方面的要求。

  心里要求       主要指从事该职务所需要的各种心理素质要求,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等。

  知识技能要求   主要是指从事该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层次等。

T小组。P51(又叫敏感性小组)

构成T小组组成人员一般在12人以下,每个组配备一位积极观察组员行为的培训师。培训没有固定的议程安排,讨论的问题往往涉及小组形成的“现实、现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何参与者的行为会如此?人们是怎样察觉他人的情感的?人们情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类问题上。

优点T小组可以明显提高人际关系技能,并能促进受训者的成长和发展。

缺点T小组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培训师的水平,否则难把培训效果转移到工作情境中去。

针对新员工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缩短新进员工的“磨合期”,给新进员工以精神抚慰,减少因陌生带来的焦虑与困惑。

针对新员工培训的方法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主要应围绕熟悉企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明确企业目标而进行。

在形式则多采取授课、研讨会、电影等方式。

针对管理人员培训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帮助管理人员建立正确的心态,以利于更好地领导管理下级。

针对管理人员培训方法: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主要应围绕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技能而进行,包括追求卓越的心态、人际关系技能、聆听技能、团队建设、时间管理、解决问题技能、决策技能、开会技能、信息沟通、授权、管理变化、员工指导员工激励、公共演讲技能、目标管理、多元化管理、谈判技巧、计划、战略管理、憧憬策划、组织发展、企业再造等等。

                      在形式上也可以选择难度较为复杂的培训形式,如研讨会、案例研究、角色扮演、T小组和游戏。

两两比较法。P56

  两两比较法:指在某一绩效标准基础上,把每一个员工与其他员工相比较来判断“更好”,记录每一个员工和任何其他员工比较时被认为“更好”的次数,根据次数的高低给员工排序。

  优点:考虑了每一个员工与其他员工绩效的比较,更加客观

  缺点如果需要评价的人数很多,则需作的比较次数将会非常多,工作量很大(若需评价的人数为N,则需的比较的次数为N(N-1)/2)

评价出甲比乙表现乙比丙表现好,丙比表现好,则无法自圆其说。

(排序法和两两比较法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排序中每个人的位置都是惟一的这意味任何两个员工的表现必须能分出先后,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通常发生的情况是:某些员工的表现嘻哈不多,难分伯仲。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A、劳动力市场概述

1、识记:

劳动力市场含义。P65

  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力双方在劳动使用转让以及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

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P65

  自由劳动者  使用劳动力的部门与雇主  供求关系  交换方式与规则  劳动力价格

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P67

  劳动市场的二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   

中心劳动力市场与外围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

有组织的劳动力市场与无组织的劳动力市场

公共部门就业市场与私营部门就业市场

劳动力市场结构。P70

  劳动力市场结构:就是指劳动力市场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

它一方面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能限制劳动力的流动

 

2、领会:

劳动力市场含义的理解。P65

  劳动力市场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力双方在劳动使用转让以及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

  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资源配置形式,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自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形式;

第二,它是一个交易场所。

第三,它是一个相对性概念

第四,它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

第五,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

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区别。

类目

主要劳动力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

工资待遇福利情况、流动性

工资福利高,工作条件良好,

晋升机会多,劳动力流动性差

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差

晋升机会少,劳动力流动性强

在职培训

广泛

,甚至没有

市场特征

市场竞争影响小,

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

供求影响大

流动方向

可以向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动

很难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

最低劳动标准主要是指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人才市场的功能。

  信息传递  评价推荐  余缺调剂  优化配置  社会服务等功能

B、劳动力市场理论与运作

1、识记:

劳动力市场配置模式。P77

行政配置”型模式  市场配置”型模式  混合配置”型模式

劳动力流动。P79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的职业、就职岗位和就职地区的变动,劳动者就业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的过程。

2、领会:

劳动力市场经典理论。P73

  新古典学派    时间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期间,新古典学派曾一度失宠。

50年代中期以后,呈东山再起之势。

 起源: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奠基人马歇尔

                  其他代表     希克斯——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理论的新概念。

道格拉斯——运用实际统计数据使这些理论概念得到验证。

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曼史蒂格勒舒尔茨贝克尔

                  经纪人假设:即当其他条件一定时,人类总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满足,总是寻求最优或

比较理想的后果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市场要素

使用方法推理法、归纳法

制度学派      时间:产生于20世纪初

 代表人物维伯伦、科芒斯、密特塞尔、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

——特别强调社会性要素

认为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是由制度性的要素(如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工会)以及许多社会性的要素(如社会地位、歧视、市场细划等)决定的,这些因素会组织劳动力在各个劳动力市场间的自由转移。

制度学派古典学派相比,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要素方面的作用;

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普遍的现象,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障碍,信息的传播极不均匀;

非常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工资决定过程的作用;

方法上,制度学派乐于使用案例研究,乐于运用归纳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揭开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

按照劳动力流动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P79

劳动力流动可以划分多种类型

按照空间、区域范围标准可分为    岗位间流动

企业间流动

地区间流动

城乡流动

国际间流动

按照方向标准可分为     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

按照职业变动标准可分为   结构性流动

个别性流动

影响流动的因素。P82

影响流动的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个体因素    个体年龄因素

教育程度高低是同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

职业的性质和职业能力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影响。

科技因素

政策因素

媒介因素

劳动力流动的正负效应。P86

◆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积极意义如下:

  首先,劳动力流动是实行经济结构变动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通过流动从衰若的部地区向发展的产业、地区、部门迅速转移。

其次,劳动力流动能够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由选择职业、地区、单位等。流动能较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

  同样,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岗位设技术技能要求选择劳动力,并能根据劳动岗位的变化,增减或调整劳动力,从而避免了冗员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

再次,劳动力流动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提高了效率。

  没有流动的市场只能是一潭死水。劳动力流动使劳动力市场增加活力,实现了互通有无的功能。

  另外 劳动力流动也使重要的工作岗位具有竞争,从客观上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劳动力流动的缺点:

由于在个人利益取向的驱使下的劳动力流动,常常带有一定的非理性和盲目性,因为劳动力流动有时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简单应用: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孔雀东南飞”这一现象。P81

  在我国,人才的社会流动历来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人才为单位所有,他们在择业、分配、职称、待遇上都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打破了所有制的樊篱,人才流动逐渐汇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较过去一潭死水”,现在重要的人才流动起来了,这无疑是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实际上流动的合理不合理,并不能简单地用流向农村还是城市、流向内地还是沿海、流向企业还是事业、流向国内还是国外来衡量,衡量的标准只能是人畅其流”“人尽其才”的原则。只要人才流向能更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合理流动。

C、短期劳动力需求理论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

1、识记:

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P94

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每额外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

劳动边际产量。P94

  劳动边际产量: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企业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或一个劳动力)所能增加的实物产出量。

边际收益产量。P96

  编辑收益产量(MRPL):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并售出由此增加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增量,等于边际产量与边际收益的乘积。

这里的边际收益MR)是指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并售出后所能增加的受益。)

等产量曲线。P101

前提条件:企业生产函数Q=f(L*K),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间接包含于企业既定的生产函数之中。

          如果产出量Q保持一定,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资本和劳动相互替代的等产量曲线;

          如果产出量提高或降低,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等产量曲线。

(K)                Q:企业在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的产出量

资本投入量                

         K3             C                              

         K2            B                      

         K4              D            Q 

         K1        A           E    Q2

                               Q1     

         

          0       L1 L2 L3        (L)劳动投入量

         (图3-2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的等产量曲线

资本投入量为K1劳动投入量是L1,企业在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的产出量是曲线Q1A点

资本投入量为K2劳动投入量是L2,企业的产出量上升到曲线Q2的B点,当资本和劳动投入量分别增加

K3和L3,企业的产出量上升到Q3的C点——这就是生产函数所表达的投入——产出关系。

 

Q1、Q2、Q3分别代表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下不同投入要素组合的等产量曲线

                      表示某一既定产量两种投入要素间各种可能的组合。

在等产量曲线上,产出量是相等的,而投入要素可以变化。

也就是说为了一定的产出数量,既可多投入劳动,少投入资本;也可多投入资本,少投入劳动。

 

2、领会:

劳动力的边际成本与均衡用工水平的确定

当企业用工正处在理想水平,必有下列被满足W=MR×MPL或W=MRPL

  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也可改为:W=P×MRL(其中P代表产品单价)WP=MPL

                                         上述公式便是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均衡条件。

换言之,当每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高于其边际成本(货币工资水平,增加用工数量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如果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等于边际成本或工资水平时(W=MRPL,企业用工规模正处于理想状态;如若继续增加用工量,则企业利润会下降。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微观经济学中可用下列公式替代:

边际技术替代率== =      MP:边际产量   L:劳动投入  K:资本投入

前提:对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过程来说,在生产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劳动与资本之间是可相互替代的。

例如:上图3-2等产量曲线Q2上B点为例,在产出水平Q2资本投入量为K2劳动投入量为L2。如果将劳动投入量增加到L3那么在Q2D点处,资本投入量就从K2减少K4

劳动代替资本的比率就等于(-1)(K4-K2)(L3-L2)(负号是要使计算结果为正值)

劳动的增量ΔL很小时,则劳动替代资本的比率就等于负1乘以等产量曲线上过B点切线的斜率,等产量曲线上切线的斜率叫做边际技术替代率。

劳动边际产量:

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企业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或一个劳动力)所能增加的实物产出量。

随着劳动对资本替代的增加,劳动替代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总是呈下降趋势。这使得产量曲线一定是凸向原点一侧的(图3-2左下方)

 

D、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1、识记:

劳动力供给。P88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既定的人口规模中,人们在某特定时间、某一劳动力市场上、某一价格(工资)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组成部分:劳动力数量、工作时间、劳动效率)

劳动力需求。P93

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工资率的条件下,企业或社会愿意雇佣而且能够支付其工资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参与率。P90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的数量指标,是指正在从业或积极谋求从业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或人口总体的比重。

 

2、领会: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P89

个人因素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规模和构成     

从事工作的选择:与每个人对工作和闲暇的态度有关,有学者将其称为爱好。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的数量指标,是指正在从业或积极谋求从业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或人口总体的比重。

工作时间工作时间的长短影响劳动力供给  

个人财富总量: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非物质财富   

工资率的高低(代表闲暇的机会成本的高低)

                工资率=

工资率是指某人工作时间增加一个单位,其货币工资收入所对应上升(即的比率。

人口成为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条件。P89

人口和劳动里是区别的,人口成为劳动力供给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在法定劳动年龄内;

第二,有劳动能力;

第三,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三者兼备,才能称为有效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供给的最重要的指标。

 

影响需求的宏观因素。P103

  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科技进步

产业结构与资本有机构成—— 产业划分为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E、劳动力市场歧视

1、识记:

劳动力市场歧视。P107

  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劳动能力等自身条件相同的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没有相同的就业、晋升机会与报酬水平。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最主要表现。P107

  机会不均等    分配不公平

2、领会:

产生歧视的原因。P113

  个人偏见——雇主的偏见  雇员偏见  顾客歧视

利润最大化追求  

不完全信息

传统习惯

认知障碍的两大表现。P114

  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习惯,是人们在雇佣决策中的认知障碍,这往往表现为特殊就业群体的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的另一表现是城乡劳动的差别。

 

3、简单应用:

举例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中的机会不均等。P107

  首先,是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就拿我国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受封建主义“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受教育差别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女性不如男性,乡村不如城市。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和就业分配方面,城市户籍较农村户口享有不少优先。

其次,是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性在就业中受到歧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使学历高的女性,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女性就业方面的机会不平等,还表现女性在较高岗位上任职的机会少,多数妇女集中在职位较低的职业中,干的也往往是比她们能力低的工作。

  种族歧视渗入就业领域是西方国家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再次,是晋升机会不均等。

  晋升机会包括职务、技术级别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

  晋升机会不均等表现为特定社会集团与阶层的成员比其他社会集团与阶层的成员晋升慢、晋升到较高位置的人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第四章 劳动者收入分配

A、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1、识记:

按劳分配。P116

  马克思所指的按劳分配是特定涵义的,概括为如下五点:

  第一,按劳分配建立在整个社会是一个分配单位的基点上,分配过程不经过企业这样一个“中介”环节,而直接由社会(或国家)对劳动者进行分配。

  第二,在社会对劳动者进行分配的时候,所实行的原则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第三,上述“劳动”仅仅指活劳动,即仅仅指劳动者脑力与体力的支出,不包括由劳动者过去的劳动积累起来的物化劳动,活劳动以外的任何客观因素都予以排除。

  第四,在分配过程中,衡量劳动的尺度是劳动时间。

这里讲劳动时间,不是指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即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平均劳动时间。

  第五,实行劳动券证书制度。

劳动者所获得的仅仅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个人消费品,劳动券没有积累的职能。也就是,除了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

按生产要素分配。P120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参与收益分配,其分配收益率由市场来决定。

2、领会:

按劳分配的条件。P117(严格实行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前提的客观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即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才能清除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劳动的差别

第二,每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这就意味着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是以商品经济已经消亡为前提条件的。

第三,整个社会实行单一的计划调节,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全社会统一决定,即通过社会在总产品中预先所作的六项扣除来实现。对此,企业没有任何调节权,劳动者个人更没有决定权。  

以上各点共同构成按劳分配基本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难以实现。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P117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具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首先,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或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劳动还有着很大差别,劳动还主要是个人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结合起来的的必要性。P122

  首先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条件,是市场机制在分配领域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

其次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进一步完善收益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决定,在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已成为我国经济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在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只要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就能保证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B、劳动工资

1、识记:

劳动工资的构成。P124

  劳动工资的构成: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

工资水平。P135

工资水平: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及地域内职工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工资水平=

可见,工资水平与工资总额成正比,与在业的职工人数成反比。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P137

  货币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后所得到的货币额。

            (反映的是劳动者名义上获得的工资,不能真正反映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

  实际工资是指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品数量。

            (说明了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准确反映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2、领会: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适用条件。P126 P128

计时工资   小时工资制

日工资制

周工资制

工资制

在下列条件下实行计时工资,更有益发挥它的长处。

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的工作

不便以件数计算的工作

、供、销特殊部门。

规模较小,上级对下级可实施直接管理的单位实行计时工资而不实行计件工资(虽然有条件实行),有利于节省工资支出。

任务完成的周期很长,不便于计件的工资。

计件工资   无限计件工资制

有限计件工资制

分段单位计件工资制

计时计件混合工资制(超额计件工资制)

包工工资制

间接计件工资制(适用于辅助工人)

提成工资制

综合计件工资制

 

西方代表性的工资决定理论。P132

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创始人:威廉·配第

                      进一步发展F.魁奈、A.杜尔格、A.斯密和D.李嘉图

工资基金理论         提出J.穆勒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提出:约翰·贝茨·克拉克、A.马歇尔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阿弗里·马歇尔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又称为工会作用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理论)

购置力工资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         提出西奥多、舒尔茨、加理·贝贝尔 

 

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P135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状况。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在职工人的人数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等等

  此外,工资水平还受到可供分配的消费品数量、就业规模、人口增长速度、工农收入差别等因素的影响。  

确保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不致下降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补、二稳、三挂钩。P138

  确保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不致下降具体措施  一补,即物价补贴

稳,即稳定物价

三挂钩,即工资与物价挂钩    明挂

暗挂

半挂

全挂

我国劳动工资改革及发展趋势。P140

  建国初期及第一次全国性工资改革

◆在解放初期,我国采用多种分配制度并用的做法。

   如    部队及机关干部沿用老解放区实行的供给制;

         以及以实物为计算基础的货币工资制;

         地区实行13等39级的工资制度;

         新解放区实行保留原职原薪的过渡办法

1950年8月对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废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工资制度,另一方面改革解放区的多形式的分配制度,制订了工资条例(草案》,初步建立了新型工资制度,实行了供给制向工资制(当时又称为薪给制)的转变。

◆1952年前后,我国又以大区为单位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资改革,统一以“工资”为工资计算单位,建立了新的等级工资制,打下了统一工资制的基础。

1953,国营企业进行了工资调整,职工增加工资的面在80%以上工资增长15~20%

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

◆1956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主要内容是:

取消工资分制度,实行货币工资制。

调整和改进工资关系

改进企业职员和工人的等级制度

改进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

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到1977年前的工资制度工资增长的停滞阶段)

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后,直到1977年,在没有进行过范围的工资调整,工资等级制度更没有很大的变动。这一期间如下

  1958年搞大跃进,有些单位实行了半供给供给制,造成了经济不堪重负,大大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后来,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平均主义被当作共产主义而被大加颂扬。

◆纵观建国以后我国的劳动工资发展状况,不足的地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工资水平偏低  工资级差小,调资频度低  

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

第三次全国性工资改革

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拉开了我国工资改革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这是我国工资改革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应以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基础,国家不再统一安排企业职工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

“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脱钩”

◆在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上,从1985年之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工资改革、调整脱钩。

1993结合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的改革。

◆总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工资制度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一时期,企业、事业、机关工资改革的力度都在逐渐加大,进一步完善了工效挂钩,建立了最低保障制度,推行了公务员制度,近来又实行经营者的年薪制,这一切都使我国的工资制度越来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C、收入分配差别

1、领会:

职业工资差别。P143

  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地位、声望以及要求从业者的技能上不同,从而引起了不同职业在收入方面的差别,这种现象就是职业工资差别。

 

脑体工资差别。P144

  体力劳动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脑力劳动是倍加的复杂劳动。由于脑体劳动两者之间存在着劳动质的区别,必须合理地体现两者之间的工资差别,以实现按劳分配的要求。

工龄工资差别。P144

  由于工龄长短而引起的工资差别就是工龄工资差别。

收入分配不平均的原因。P149

  财产原因

劳动者自身原因     人们在先天能力方面的差别。

人们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别

人们在工作兴趣方面的差别

人们在年龄方面的差别

劳动力市场因素

国家政策原因

 

2、简单应用:自己分析的)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的现状。

中国当前收入分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趋势。

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这种趋势在过去10年间显得尤为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益发展的“国家主义”的经济结构,它所导致的权力和垄断成为收入差距的一个根本结构性来源。

与此同时,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后果已经远远超越分配领域,对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看,

除去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当今中国城市家庭的收入差距和经济结构,尤其是国家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垄断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的功能性分配方面看,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经历了一个较为迅速的下降过程,由此导致在让劳动者分享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方面,我们又或多或少向改革初期的原点回归。 

2、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在改革前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出现缩小的趋势,而且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都曾出现过缩小的趋势。

但这种趋势持续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而随后的差距扩大过程则持续时间更长。

总体而言,城乡内部以及全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则几乎一直处于扩大的过程中。

3、行业差距扩大

 我们发现,垄断性行业的就业者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确对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其行业垄断获得的收益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一直在不断扩大,并成为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4、再次分配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

5、区域收入差距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

,

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

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一,侧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快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局面。

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公,使老百姓普遍感觉到上学难和上学贵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文化事业不繁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增长需求;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弱化,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社

会救助发展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而且水平很低;社会治安状况日趋恶化等等。

 第二,侧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的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

第三,侧重经济总量的扩大而轻视经济结构的优化。虽然我国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在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业等等,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第四,侧重财富获取而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侧重物的积累而轻视人的发展。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片面发展观的作用下,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却逐渐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社会成员道德诚信缺失,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等。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层出不穷、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

 

D、欧希玛指数、洛仑兹曲线及基尼系数

1、识记:

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基尼系数为1时,则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实际测得G值一般均在0.1~0.6之间。合理界限0.2~0.4之间

 

2、领会:

五等分欧希玛指数= 

十等分欧希玛指数=  

对于十等分欧西玛指数,其值小于3,居民收入差距表较小,其值接近5,居民收入差距就明显呈现出

五等分欧西玛指数又称大级指数,大体可以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情况,但是,如果要做阶层分化分析,还得采用十等分欧西玛指数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G=  

基尼根据洛仑兹曲线提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即基尼系数,用G表示:

A代表绝对平均线和洛仑兹曲线所围的面积

B代表洛仑兹曲线和绝对不平均线所围成的面积

A+B代表绝对平均线之下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显然有:0G1       如果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基尼系数1则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3、简单应用:

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欧希玛指数和基尼系数。

G= -

其中:Pi横轴上的累计百分数;Ii纵轴的累计百分数。

 

 

 

第五章  就业概述

A、就业的定义和特征

1、识记:

就业。P154

就业:是指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

就业的基本特征。P155

  社会性  经济性  流动性  变动性  计划性

 

2、领会:

就业必须符合的四个条件。P154

第一,劳动主体必须从事社会劳动。

第二,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报酬和经营收入。

第三,所从事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的。

第四,劳动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引起岗位变动性的原因。P156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使得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作适应性变动;

二是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得部分劳动者按照素质要求作变动

 

B、影响就业的因素

1、识记:

经济增长方式。P159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

结构性失业。P158

  “结构性失业”是失业现象中的特殊现象。对于结构性失业,不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而是由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能胜任新职业岗位而造成的失业。

2、领会:

劳动力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的三种关系。P157

  第一,供过于求。当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增长过快,超过了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劳动力资源供大于 求时,就会出现失业率增高和就业者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现象。

第二,供不应求。从理论上讲,当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出现供不应求时,就业率就能达到100%,这当然是十分理想的状况。现在西方某些国家,由于人口出现负增长,劳动力数量增长缓慢,工业却十分发达,出现劳动力资源在数量上的供不应求的情况。总体来讲,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国家是很少的。

第三,供求基本平衡。当劳动力资源数量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基本相适应,与此同时如果劳动力资源的质量能满足需要,则不但可以实现充分就业,而且就业者的收入也可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较快的提高。

影响就业的因素。P157

  劳动力资源因素(直接因素)                         

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就业观念

社会保障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的决定性因素。P158

  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来实现的。                 

其一,经济发达程度的地区差异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去向和就业的区域分布。

其二,经济增长速度影响就业需求总量。

其三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就业结构

其四,经济结构影响就业结构。

就业观念影响主要表现。P160

  劳动者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就业观念影响着人们在劳动流动、就业竞争、择业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进而会对整个社会的就业实现带来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就业观念影响就业主要表现在就业流向上。

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影响。P161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人们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去向。

其次,失业保险标准过高导致自愿不就业。

 

C、就业结构

1、识记:

狭义的就业结构。P162

  就是指就业的产业结构,即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

全球范围内就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P167

  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步下降;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稳中趋降之势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呈普遍上升之势。

 

2、领会:

就业结构的变动呈现的规律。P163

  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逐步减少、呈快速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增减相抵、但有稳中趋降之势

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提高,都呈上升的趋势

 

我国的就业结构变动的阶段。P167

  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要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第一阶段建国时期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这段时期。

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我国的就业结构

1949以后,我国就业结构发生了以下两个突出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就业的所有制结构上是个体劳动就业渠道不断萎缩,而国有和集体就业逐步成为主要渠道,以国有单位为主体的就业结构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其次表现在就业的产业结构上,其基本特征是就业人数集中于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等领域相继进行了改革,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首先,就业城乡结构出现非农化特征。

其次,低级就业结构特征仍然明显。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就业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D、就业制度

1、识记:

就业制度。P172

  就业制度:是国家关于劳动者就业的各项政策法规,是直接和间接约束劳动者就业的制度总称,

包括用工制度、就业服务制度、辞职退休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是构成劳动制度的基本内容。

 

2、领会:

就业制度的重要作用。P172

  建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就业制度,对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有效激活劳动力市场、合理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就业制度影响劳动力供求。

第二,就业制度关系到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就业制度决定劳动力流动程度。

第四,就业制度关系到劳动力的素质高低。

 

 

 

 

 

 

 

 

 

 

 

 

 

 

我国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P173

我国的就业制度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历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建国初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就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单一计划性。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就业制度将市场机制引入了就业领域。

单一计划性的就业制度

  统一编制计划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因此,就业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带有强烈的计划性特点。

  建国初期,我国对劳动力采取计划管理的做法。

市场化就业机制

  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源于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突破。

  1980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政策。

这标志着由过去单纯依靠计划调配手段组织管理就业转变为运用行政、经济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就业,从而迈出了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第一步。

1986开始的第二改革,核心内容是改固定工制度为合同工制度,初步确定了劳动力与用工单位的双向选择机制,继而于1988年开始全员劳动合同制试点,使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开始了根本的变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营企业制度改革深化,“下岗、待业”已是无法避免的现象。与此同时与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我国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与20年前相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过去主要依靠全民单位安排就业转化为国有、集体、个体外资企业多渠道扩大就业。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上的四种模式的演变。P176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上大致经过了“统分统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就业”、“不包分配、竞争上岗”四种模式的演变。

  第一,“统分统配”模式。

  第二,“供需见面”模式

  第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

  第四,“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模式。

 

第六章 就业政策

A、就业政策的一般构成

1、识记: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西方解决劳动力需求的代表性的经济理论。P180

  基本概念充分就业”

  核心命题低于充分就业

  导致“低于充分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供给学派理论是解决劳动力供求的代表性的经济理论。P182

萨伊法则——“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

                   他们认为生产是起点,分配是生产的结果交换是分配的继续,消费是经济活动的终点

2、领会:

导致“低于充分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P181

影响一个国家总需求从而影响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P181

  影响一个国家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产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

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提高速度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等等。

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业增量的大小取决于国内投资率边际劳动生产率、资本、产生系数

外资投资利用率及国民生产总值,其中又主要取决于投资规模和投资率。

B、主要西方国家的就业政策

1、识记:

人力政策的核心问题。P187

  人力政策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市场适应性,从而避免技术结构性失业的发生。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社会惯例性的基本就业形式。P195

 

2、领会:

美国的就业政策。P186

针对就业进行立法;采取积极的劳动力政策,充分发挥和最佳利用人力资源;完善职业保障制度,变消极保

障为积极保障;促进劳动力流动,扩大就业门路,把衰退部门或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到发展中的部门和地区;

加强职业培训和市场适应性训练;将就业纳入城市建设和复兴计划,以经济发展直接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

量;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的就业服务。

就业立法

美国政府对于劳动力市场给与全面关注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5年国会通过《1945年就业法案》            

积极的充分就业政策

集中体现在利用各种手段直接扩大劳动力需求和增加就业机会。

1992克林顿宣布了振兴美国计划,其中一个要点是“增加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创造就业机会”

无形的人力计划    

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合作实施了一项“从学校到工作”项目。

哪些项目基本上确立了美国现有人力政策的基本框架和精神(1967年总统人力报告指出:

1.教育为工作服务,教育为工作开辟通道;

2.集中力量帮助最低级劳动力;

3.把军事性服务变成通向生产性职业的渠道;

4.提高人力措施效率,建立更全面的人力计划,从总体上克服劳动者在全面参与劳动市场进程中碰到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制度上的障碍。 

就业服务(始于19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前后逐渐形成体系)

直接原因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和空前严重的失业是美国组织公共服务体系的直接原因

公共就业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

1.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并以此改善就业状况;

2.提供求职服务信息,沟通供需双方;

3.为特殊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通过立法等方式对退伍军人、青年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等提供就业服务;

4.收集、研究和发布劳动市场信息。

失业补偿和保险

  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

  1935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由此很快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失业保障制度:

即失业保险由州政府举办,联邦法律对失业保险的范围、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保险津贴的发放、申请津贴的条件等加以规定、指导。

多数州所执行的规定的共同之处。

1.首次申请失业津贴者,在此之前的52周内,必须曾经就业并得到一定数量的工资。申请必须能工作,而且已在公共就业机构登记。

2.因自愿离职,或因行为不端而被解雇,或因劳资纠纷而失业以及拒绝接受合适工作的人,在某些州被推迟发给津贴,在另一些州将取消申请津贴资格。

3.一些州在发给津贴之前都规定有一周的等候期。

4.失业津贴标准根据失业者失业以前的工资确定,有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

瑞典的就业政策。P190(是西方国家中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最早、最典型的国家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推行充分就业政策 

   1.一种形式是通过政府投资来调节社会对劳动力的总需求

   2.另一种形式是由政府提供庇护性的就业岗位。

提供流动补贴,促进劳动力流动

职业培训政策  

  政府采取不培训、不就业,不培训、不享受失业救济,免费培训、并发给全工资及生活补助的培训政策。                     

现金资助失业者   失业救济金

                    劳动市场现金救助计划 (1974年开始)

 获得失业救济金必须符合如下条件

1.必须参加失业救济协会达12个月以上

2.在失业前的一年内至少已经工作了5个月

3.不是自愿离职或因为行为不端而被开除者。

4.无充分理由拒绝接受劳动管理部门介绍合适工作的失业者、因罢工或其他劳资纠纷失去工作的失业者,也不能领取失业救济金。

失业救济金的来源

1.参加失业保险者缴纳的失业保险金

2.企业按年工资总额的0.8%提供的费用

3.失业救济协会自有基金的受益

4.政府津贴

能够获得劳动市场现金救助计划的人员必须符合下面条件

1.未参加失业救济协会的失业者

2.已参加但未满一年的失业者

3.那些参加失业保险计划的失业者在不再有资格领取失业救济金时

4.某些新进入劳动市场的人员

劳动市场现金救助计划的来源

1.大约有55%来自企业主按年工资总额的0.8%提供的基金

2.其余45%来自政府津贴

协商”一致的团结工资

瑞典劳动市场有两个重要特征

1.一个特征是公会化程度极高,80%以上的雇员都参加了各类工会组织

2.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雇主组织亦十分强大。

瑞典严格禁止设立任何私人的就业安置机构

劳动市场管理局是瑞典主管劳动就业事务和执行劳动就业政策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劳动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交换等直接进行调节,直接对内阁和劳动部负责

 

 

 

 

 

 

 

 

 

 

日本的就业政策。P194

  采取以充分就业目的的综合就业政策,将“失业保险”改为“就业保障”,从就业失业变为促进再就业,确保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加强就业立法        

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弊端? 

1.首先,终身雇佣制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有效调节劳动力需求。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和萧条时期,不能适时解雇人员。

2.其次,不利于广纳优秀人才、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职务晋升和工资增加有论资排辈的现象

积极推进终身技能开发  

日本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突出特点

1.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就一直重视职业技能教育。

2.发达的企业内部教育与训练系统

日本在劳动力终身技能教育方面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变现为:

1.提高劳动力实际业务技能为目的的职能教育;

2.通过工作过程学习技能和知识的在职教育;

3.利用企业外部的社会教育机关进行职工教育的函授教育等等。

因时、因地制宜的劳动力供需调节机制

1.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劳动力归农”政策,极大缓解了严重的失业问题

2.1947日本政府开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通过各基础部门相互促进,然后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生产的萎缩状态很快得到治理,国民经济步入扩大再生产的正常发展轨道。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采取了“发展第三产业和大力扩展内需主导经济”战略,来解决劳动力的过剩。调整经济结构、维持和扩大就业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开始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以应对经济全球化需要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将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外需主导型经济转换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内需主导型经济。

劳动保险和福利

日本劳动力失业保险和福利主要的依据是  《雇佣保险法》

                                      《劳动灾害补偿保险法》 

 

 

英国的就业政策。P199

政府干预就业     新兴产业扶持政策

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鼓励发展小企业

鼓励吸引外资

调整就业方式  

从出生到坟墓“的社会保险制度

英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

1.第一是职工缴纳,约占总数的25%;

2.第二是雇主缴纳,雇主必须为每一个受雇职工缴一笔相当于受雇职工本人工资收入10%的保险金和3.5%的国民保险附加费,约占总数的25%;

3.第三是政府财政拨款,约占总数的50%.

社会保险基金的适用范围

1.免费教育   2.失业保险   3.工伤保险

在英国社会福利制度中与劳动就业有关的内容还有医疗保险、退休养老保险、死亡保险等

3、综合应用:

综合美国、瑞典、日本、英国的就业政策,对我国就业政策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就业政策。

  就业立法         积极的充分就业政策     无形的人力计划      

就业服务         失业补偿和保险

瑞典的就业政策。(是西方国家中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最早、最典型的国家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推行充分就业政策   

提供流动补贴,促进劳动力流动

职业培训政策                         

 现金资助失业者   失业救济金

                   劳动市场现金救助计划

协商”一致的团结工资

日本的就业政策。

  加强就业立法          终身雇佣”制    积极推进终身技能开发 

 因时、因地制宜的劳动力供需调节机制        劳动保险和福利

英国的就业政策。

  政府干预就业  新兴产业扶持政策

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鼓励发展小企业

鼓励吸引外资

调整就业方式  

从出生到坟墓“的社会保险制度

 

C、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1、识记:

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两种类型。P203

一是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政策;

是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政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政策。P204

  派遣政策  接收政策  档案及毕业生户口  粮油关系迁移政策及改派政策等组成

 

2、领会:

特殊的就业政策。P205

  特殊的就业政策是指针对特殊的毕业生群体规定的具体的就业措施。

  结业生就业政策

残疾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来源于边远省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报考研究生的毕业生的有关政策

应届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

国家鼓励就业的政策。P207

  鼓励就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施人才调剂采取的阶段性的就业政策。

  鼓励大学毕业生自愿支边的政策

鼓励毕业生完成国家的重点计划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乡镇企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策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展望。P20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确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还将继续调整,我们可以作以下几点展望。

  第一,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

第二,高校毕业生的国家计划派遣就业方式将进一步弱化,主要转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通过多种方式就业。

完善人事代理制度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就业法规建设

 

 

第七章 失业

A、失业概述

1、识记:

失业。P211

失业:是指能够并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一定时间通过劳动力市场做过努力,仍得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待业。P214

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就业而没有任何职业的人为待业人员。

下岗。P215准失业)

下岗是我国转型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P216  P219

  磨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市场运行由于劳动力不完全流动、信息掌握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使就业机会与有条件的找工作者不能即时匹配从而产生的一种难以避免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性失业

              是指在国民经济衰退期由于总需求乏力、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所引起的间歇性的失业。

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P220

  显性失业:是指处于公开状态的、可以有效进行统计的失业,它是失业的正常状态。

  隐性失业也叫非公开失业: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时的就业。

 

2、领会:

失业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P213

  即作为失业者,一般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统计调查时没有工作;

属于劳动力范畴,能参加工作;

在前四周曾专门做过寻找工作的努力但没有找到。

摩擦性失业的特点。P217

  摩擦性失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涉及的行业和人员较多,且难以避免。

失业期限较短。

有利有弊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P218

  结构性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失业持续的时间较长。

其二,失业集中于特定的一些劳动力群体。

其三,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

周期性失业的基本特点。P220

  周期性失业的基本特点有二:

  一是受经济周期作用力度大小的影响,各个周期的失业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是周期性失业一经发生,将会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普遍蔓延开来。

B、失业的衡量

1、识记:

充分就业。P221

  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工作意向的人与空职的工作岗位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自然失业率。P221

  正常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体的比重,称为自然失业率(正常失业率)

失业警戒线。P225

  失业警戒线是基于对失业率的研究,以失业率为参照系提出的社会对失业的最大容忍度。

 

2、领会:

促使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P221

  促使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劳动力的总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次,是社会福利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再次,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失业率被高估的原因。P225

  一是失业救济金制度使人们耐失业的能力大大提高,失业的期限也发发延长。

二是获取享受某些社会福利的资格,如贫困家庭救助、多子女补贴、发放食品券等,常以登记申请就业为先决条件。

三是劳动力总体构成发生的变化,如果青少年就业比例升高,失业者队伍会变大另外,妇女就业比重提高,改善了家庭的收入状况使家庭其他成员的劳动力供给量呈减少的趋势,这无疑也会增加失业人员的数量。

 

C、失业率的计算

1、识记:

失业率。P222

  失业率和GNP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一样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态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备受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关注。

确定失业率的重要性。P222

  首先,失业率是反映国民经济变动周期的晴雨表。

其次,失业率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指标。

再次,失业率与国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具有紧密联系。

 

2、领会:

失业率=*100%

   

失业率=  *100%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人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D、我国的失业问题

1、识记:

失业治理。P233

  失业治理:就是采取一系列经济和政策措施,以实现适度就业。

二元劳动力配置模式。P234

  二元劳动力配置模式:是指存在于我国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的两种用工方式。

 

2、领会:

我国失业的特点。P227

  由我国国情所决定,我国失业的特点如下:

  总量性失业问题明显

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

制度性失业状况严重

显性失业,高隐性失业

我国失业的原因。P229

  造成我国目前失业和职工下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劳动力人口速度增长过快,使劳动力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城镇人口机械性增长速度过快

传统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造成了大量隐失业

就业的制度偏好

教育落后,人口速度较低

教育影响就业的途径。P232

  教育影响就业通过两条途径:

  第一,通过提高就业者的素质,从而优化就业结构;

第二,通过延长年轻人的受教育时间,推迟首次就业时间,从而在某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

失业治理的主要途径。P233

  失业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现阶段我国失业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两个问题,即如何解决劳动供给总量居高不下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问题?

而要解决好这两大问题,主要途径如下:

途径之一实行经济增长中“就业优先”发展政策。

途经之二:加强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

途经之三: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途经之四: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途径之五:实行新的工作制度。

途经之六:严格控制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八章 职业基础理论

A职业概述

1、识记:

职业。P240

  职业:是指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报酬的专门的工作或角色。

职业分类。P245

  职业分类:就是对不同性质的职业进行划分。

 

2、领会:

作为职业的工作具备的条件。P240

  作为职业的工作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职业是劳动者相对稳定地从事的工作。

第二,职业是能够为劳动者带来较固定的经济收入的工作。

第三,职业是劳动者从事的专门性工作。

职业和行业的异同点。P241

  人们往往把职业与行业等同起来,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以上定义来看,职业主要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体的工作岗位,是与个人工作相联系的具体分工形式。

行业是指由许多在性质上同类或者相近的生产、工作单位组合,是社会较大范围的分工形式。

  行业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而职业却并不包含行业,它只能属于某一行业或某些行业。

  行业和职业是相互联系、交叉存在的。不同职业存在于同一行业之中,不同的行业中也包含着相同的职业

职业的特征和功能。P241

  职业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同一性特征

差异性特征

层次性特征

广泛性特征

时代性特征

职业分为蓝领、白领和金领P245

 

我国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职业准入制度,是一个向WTO靠拢的实质性举措。P250

 

B、职业选择

1、识记:

兴趣。P251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气质。P251

  气质:心理学认为,气质是指个体经常地、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动态特征。

能力和技能。P252

  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能够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技能: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的使个体得以完成某一项工作或任务的熟练动作。

 

 

 

 

 

 

 

 

 

 

 

 

2、领会:

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P251

 

四种气质类型择业差异表

气质类型

特征表现

职业选择倾向

适合从事的职业

胆汁质

情绪反映快而强、易激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

反映迅速、具有外向性。

倾向于选择竞争激烈、冒险性和风险意识强的职业或社会服务业。

职业选择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主动出击求职和竞争意识强烈。

运动员、企业改革者、

飞行员、勘探工作者、

探险者、富有激情的演说家、营业员、宾馆招待等。

多血质

情绪反映较快、但不持久

动作而灵活,表现为活泼、好动、热情,喜欢与人交往。

倾向于选择与人交往较多的社会职业

新闻工作者、律师、

推销人员、艺术工作者、

秘书等。

粘液质

情绪放映慢、持久而不显露,安静、沉默寡言,注意力稳定但难于转移,具有内向性

倾向于选择安静、平稳少变的工作

医务工作者、图书管理员、

情报翻译、商务经营者、

教师、政人员。

抑郁质

敏感怯弱、情感体验深刻,

多愁善感、抑郁寡欢、

稳定而不暴露,行动迟缓、具有内向的特点。

倾向于选择情感体验深刻、与人接触较少的工作

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实用学家、

理论研究工作者等等。

影响选择的社会因素。P253

  政策因素   经济因素   教育因素   社会时尚

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P255

  霍兰德根据心理素质与择业倾向,将全部劳动者划分为六种类型。

  现实人 智慧人 艺术人 社会人 事业人 常规人

 

 

 

 

 

 

 

 

 

 

 

 

 

 

 

 

 

 

3、简单应用:

参照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对自己作出职业选择。P263

 

霍兰德六种个性和职业类型特点及匹配

类型

个性特点

职业特点

适应的职业

实际型R型

具备机械操作能力或体力,适合与机器、工具、动植物等具体事物打交道。

熟练手工和技术工作,运用手工工具或机器进行工作。

工程师、操作X光的技师、飞机机械师、无线电报务员、自动化技师、电工、鱼类和野生动植物专家、机械工、木工等。

研究型(I型

具备从事观察评价、推理等方面活动的能力,讲究科学性。

科学研究和实验工作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构成和变化。

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实验员、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科学报刊编辑、地质学家等。

艺术型A型

具有艺术性独创性的表达和直觉能力,不喜欢硬性任务、情绪较强。

从事艺术创造。

演员记者诗人、画家、作曲家、编剧、舞蹈家、音乐教师、雕刻家、摄影师、室内装潢专家、服装设计师

社会型S型

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活动,人道主义同情心强。

通过说服、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教育、服务人。

外交工作者、教师、学校领导者、导游、社会福利机构工作、社会群众团体工作者、咨询人员、思想工作者等。

经营型E型

说服、管理、监督和领导等能力来获得政治、社会和经济利益。

说服、指派他人去做事情的工作。

厂长、各级领导者、管理者、政治家、律师、推销员、批发商、零售商、调度员广告宣传员等。

常规型(C

注重细节,将就精确,具备记录和归档能力。

各种办公室、事物性工作。

会计员、统计员、出纳员、办公室职员、税务员、秘书、计算机操作员、打字员、成本核算员、法庭速记员

 

 

C、职业地位和声望

1、识记:

职业地位。P265

  职业地位就是辨认职业主体社会地位的一种符号。

职业声望。P269

  职业声望:是人们从其职业地位上所获得的评价和社会承认。

 

 

 

2、领会:

职业地位的功能主义解释。P265

  为何会造成这种地位高低不等的层次差别?或形成这种职业地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上面讲的地位符号辨认的需要以外,美国社会学家K.戴维斯W.穆尔从功能主义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他们认为,一个社会为了确保其生存,就必须完成包罗万象的不同性质的劳动任务,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有地位差别的职业

造成职业地位不同的因素有二:1.一是功能重要性不同。

一般来说,功能重要的职业比功能较不重要的职业地位高

                            2.是人才来源不同。

                            有些职业人才稀缺,另一些职业则大多数人都能胜任。

总之,人才稀缺、功能又重要的职业、其社会地位和声望就比较高;而那些功能虽然重要,但劳动力来源丰富的职业(如蓝领工人、清洁等),其社会地位就必然比较低。

戴维斯和穆尔认为,职业地位的等级安排是合理的、必须的。因为正是不同地位的职业所给予的不同报酬构成了激励人们工作的动力。人们努力学习,接受昂贵的教育为的是能占据一个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声望的职位。另一方面社会也可以以声望和物质为酬赏,来吸引适当的人才从事适当的职业,担任适当的职位。

职业地位差别性的功能解释独树一帜,但也遭到不少批评,其中M.杜明批评那个反响最大。

他认为戴维斯和穆尔的功能理论有两个不能证实的地方

1.一是功能理论以无法证明的价值因素来衡量不同职业功能方面的重要性。

2.二是功能理论难以证明职业地位的差别性一定是必需的、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

杜明认为,职业等级和社会阶层的安排不一定是有用的,甚至可能具有功能,因为差别性和地位等级可能限制人才的发展。当然杜明并不否认职业地位差别性的客观存在,而是想引导人们认清职业地位的差别并不是完全必需和合理的,它既有其符合社会需要的一面,也有其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一面。

职业地位的决定因素。P266

W.瀚特——1987,将全部职业劳动者按地位高低分为四个等级即产业、职员、熟练工人、一般劳动者。

A.爱德华——1.1917,撰文将职业劳动分为九大类。

            2.1940~1950职业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级,形成了如下职业地位

分级:1.非熟练工人           2.半熟练工人             3.熟练工人工段长

4.职业及类似的职业;   5.产业、经理和官员;   6.专业人员。

                这一职业等级分级不仅仅是根据工作性质不同来划分的,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各职业群体在生活水平、知识水平与社会地位的差别。由于各职业群体各自具有特殊利益,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他们看做是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

    爱德华职业地位分级表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它除了有确定各职业群体的社会地位的意义以外,还

职业流动提供了分析工具。

R.赛特——把职业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从高到依次分为七类。

          与爱德华职业地位分级表相比,赛特职业地位分级表将产业主与经理职业层按财产与管理规模的大

小分为两类,并把大产业主大企业主经历阶层置于专业人员之上,为第一级。除此之外其余职

业群体的分级与爱德华的分级表基本相同。

从各国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在工业化社会中,职业地位的分级是十分相似的,明显具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1.熟练劳动者高于非熟练劳动者;

2.白领劳动者高于蓝领劳动者;

3.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4.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高于一般职员与直接生产者。

 

 

 

职业地位的分级主要是以下四项因素综合起来作用的结果

1.职业社会功能  职业的责任和社会作用越大,职业的社会地位就越高。

2.职业要求      职业对任职者的要求越高,职业的社会地位就越高。

3.职业报酬      职业报酬越高,职业的社会地位就越高。

4.职业环境      职业环境越好,职业的社会地位就越高。                  

影响职业声望的因素。P269

  个人偏见  社会环境  社会舆论  受教育程度

职业声望的特点。P269

  职业声望与职业地位呈正相关。

决定职业地位高低的四项因素职业社会功能、职业要求、职业报酬、职业环境)

职业声望呈相对稳定状态

同一社会发展阶段

职业声望评价具有相对性

 

D、职业生涯

1、识记:

职业生涯。P277

  职业生涯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历程。

职业生涯设计。P279

  职业生涯设计是当代大学生求职的一个新概念,它要求你在了解各种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通过“人职匹配”原则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个人和职业之间的适应关系,最后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能很好发挥自己长处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位置上。

2、领会:

萨帕的职业生涯五个阶段。P277

  第一阶段:成长阶段(出生~14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

  第三阶段:创业阶段(25~44  准稳定期25~30

稳定期31~44

  第四阶段:维持阶段(45~64

  第五阶段:衰退阶段(65岁以上)  

职业生涯设计中的考虑因素。P280

  下面是职业生涯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

把握自我——驱策自己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尊重自我——家庭对自己到底有什么影响

把握职业——有哪些工作机会可供选择

尊重职业——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E、大学生就业指导

1、领会:

重在择业观教育。P285

 

做好具体工作。P287

第九章 求职准备

A、撰写简历

1、识记:

简历的格式。P292

  表格式  文字式  表格式

2、领会:

个人简历六忌。P297

  忌篇幅过长、内容过细。

忌没有个性、千篇一律。

弄虚作假、编造事实

随随便便、毫不修饰。

稀奇古怪、生僻难懂。

自负过分、谦虚过头。

 不要用附件发送简历。

 

3、简单应用:

学会写简历。

 

B、准备求职信

1、识记:

求职信的结构。P305

  一般有标题、称呼、正文、落款、附件五个部分组成。

 

2、领会:

撰写求职信的注意点。P307

  撰写求职信要注意以下几点:

  求职信的内容力求少而精,力避而空。

求职信同简历一样重要,但它又是独立的你不能让它的内容成为简历的翻版,不要写成公式化的信

求职信不要写得太死板,也不要写得像

着眼现实,有针对性。

实事求是,言之有物。

富有个性,不落俗套。

言简意赅用语准确

做到字迹不潦草不涂改,工整、清晰,给人一种办事认真、负责、细心的印象。

摘要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P310

 

3、简单应用:

学会写求职信。

 

C、收集就业信息

1、识记:

就业信息。P312

  就业信息:就是指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

2、领会:

就业信息的内容。P312

  大致上讲,求职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就业政策信息

就业需求信息。

自我信息

劳动法规信息

用人单位信息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P314

  途径之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机构。

途经之二:职业中心。

途经之三:大众传媒。

途经之四:社会关系。

途径之五:广告。

招聘广告的基本类型。P318

  招聘广告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雇主公开刊登的广告

雇主刊登的代码或信箱号广告

职业介绍所刊登的广告。

信息筛选的主要方法。P320

  掌握重点

善于对比

不厌其问

深入了解

避免盲从

适合自己

信息的利用途径。P321

  一般来说,运用信息的途径大体有三种。

  及时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

根据筛选出来的职业信息要求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调节自己的知识、智能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及时输出对他人有用的信息。

 

 

第十章 求职面试

A、面试

1、识记:

面试。P322

  面试用人单位在特定的情景下,通过当面交谈来对应聘者进行考核的一种方法和技巧。

2、领会:

面试的优点。P323

  对于用人单位来讲,面试与笔试的遴选方法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点:

面试可以帮助用人单位摸清真实情况

面试方法具有灵活性

面试可以帮助用人单位迅速掌握应聘者的综合素质

面试的主要目的。P324

  一般来说,面试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到比笔试更多的有关应聘者的信息和素质,具体列举如下。

  精神风貌     专业知识        工作经历     口才

分析能力     团队和协作精神  情绪稳定性   敬业精神

职业倾向     业余兴趣爱好

面试的几种范式。P326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面试可以分为不同的范式:

  程式化面试   非程式化面试    问题式面试    压力式面试

综合式面试   单独面试        群体面试      常规面试

评价中心(情景模式面试)       一次性面试    阶段性面试

无领导小组讨论。P329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的一种常用测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应试者被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人数5~9人不等。不指定主持人或召集人,大家地位平等,要求就某些争议性可能较大的问题,例如额外奖金的分配、提拔干部的推荐等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要求形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汇报。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评论依据是:

发言次数的多少,是否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是否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案;

是否善于消除紧张气氛,说服别人,调节争议问题;

能否创造一个使不大开口的人也想发言的气氛,把众人的意见引向一致;

能否尊重别人,善于倾听别人意见;

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分析问题、概括归纳总结不同意见的能力如何等。

 

B、面试的问题

1、领会:

用人单位的问题。P333

个人素质的问题。P334

创新能力和行政职业能力的问题。P336

 

C、面试的特点和语言技巧运用

1、领会:

面试的显著特点。P338

  与笔试等其他遴选方法相比,面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灵活性  多样性   互动性   针对性   可塑性

口头语言技巧。P341

  情绪镇定自若,言语有条不紊    多说的不少说,该少说的不多说

措辞贴切合理,评价把握分寸    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

表情自如,言语流畅            机制灵活,不失幽默

言语简洁,表达清楚            声音洪亮,充满自信

体态语言技巧。P347

  看要合乎礼仪        握手要恰到好处

做要自然放松        站要精神自信

要步履自然        要大方得体

 

D、面试的准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1、领会:

面试的准则。P349

慎重考虑,灵活应对               回答问题,切中要害

回答做到见解独到,有个性特色     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积极的面试状态

多谈职位,少谈薪金               提前到达,切勿迟到

查询结果,慎重对待

面试应注意的问题。P351

  过多地玩弄技巧,假扮完美,不实事求是

慷慨陈词,激情万丈,却言之无物

轻易否定工作和学习过的单位

让人陪着去

落入世俗,盛气凌人

主考官“套近乎”

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模糊不清

掉入问题陷进

不知如何收场

小节不拘,仪表不整

 

第十一章 竞争与择优

A、公务员考试

1、识记:

公务员。P359

  世界上各个国家公务员的名称和范围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的公务员是指国家机关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工作人员。我国公务人员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三种主要类型。P360

  我国公务员考试的主要类型有三种:

  第一种是中央、国家机关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考。

第二种是中央、国家机关面向应届大学生的录用考试。

第三种是中央部分垂直管理单位的公务员录用考试。

2、领会:

公务员与干部概念不一样。P359

  公务员的范围和我们所说的干部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我国的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从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盟)、县(旗)到乡五级人民政府机关中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政府组成人员,也包括在行政机关中的从事党务、社团事务管理和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

  通常干部是指在各行业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劳动形式的工作人员,既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党的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机关的专职工作人员,还包括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申论考试。P361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分为阅读理解、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阅读理解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

概括的主题是一个承上启的环节。

  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节环节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P363   AAT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是一种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简称AAT)的方法,主要是考查考生的“适应职位要求的一般素质与能力”,是预测一个人在行政管理职能领域中成功可能性的一种考试手段。

B、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1、识记:

人才测评。P375

  所谓人才测评,就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式技术手段对人员进行客观地测量,从而对其素质状况、发展潜力、个性特点等心理特征做出科学的评价。

2、领会:

通过社会调查看需求。P372

  

人才测评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职业倾向、心理测试和职业发展能力

标准化的能力测试具有诊断和预测功能 

 

C、知识女性的就业

1、识记:

女性择业时注意的两个问题。P378

  注意发挥自身优势     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

思维能力的优势

交际能力的优势

忍耐力优势

要注意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自卑心理

依赖心理

自负心理

差别教育。P381

  所谓差别教育,就是指高效承认并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专门开设女性教育课程。

2、领会:

女性就业难的原因。P377

  女性就业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用人单位不愿要女生可能是:

  因为女生不适合此类工作,如井下作业、长期野外作业;

部门里男女比例已经失调,女性人数远多于男性;

女生就业后很快会面临结婚生孩子等大事,比较影响工作。

其次从女生方面看,也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因素:

  女性自身存在某些影响其发展的特点,比如过分关注周围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由此产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便是对人际关系的相对敏感;

传统的性别观念也束缚了女生自身。

根据女性特点,设计五类以服务业为主的领域。P379

  有关专家根据女性的性格特点,集思广益,拟出下面五类以服务业为主的领域,作为女性择业者们的参考。

  创意服务类   专业咨询类   科技服务类  

补教照顾类   生活服务类 

 

女大学生的就业趋向。P380

 

 

 

第十二章 高技术对工作的影响

A、高技术

1、识记:

高技术的认定标准。P386

  就业增长率   研究与开发(R&D)强度   职业结构

高技术产业的四大特征。P387

  高智力  高投入  高风险  高效益

2、领会:

利用职业结构来确定高技术产业,在许多方面比其他指标优越,是最接近于高技术所具有的各种内涵。P389

  利用职业结构来确定高技术产业,在许多方面比其他指标优越:

  第一,在整个工业部门中的各个主要职业,技术、专业、管理、熟练和半熟练工作都以相同的标准加以划分;

第二,职业定义是以能力的标准为基础,特别那些要求受到高等教育的技术性职业(如工程师、科学家)更易加以确定。

第三,职业数据比其他方法例如研究与开发强度)更易搜集,而且更为全面、准确、标准、可靠。

第四,这种指标的知识密集有直接联系,因此最接近于高技术所具有的各种内涵。

应用职业结构标准来鉴别高技术可以做到准确无误,也会出错。在必要时应该考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办法确定高技术产业。P389

  应用职业结构鉴别高技术产业有各种具体做法,下面列举安·马克森等人的两种做法加以说明。他们利用统计数据来鉴别出美国制造业中的高技术部门。

  第一种做法是采用三种职业(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和计算机科学家)占整个产业就业人数百分比。

  第二种做法是再加上其他两种职业——科学家(其中包括化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和数学家,总的结果在右栏(a+b+c

 

B、高技术与职业结构变革

1、识记:

乐观主义。P392

  乐观主义者认为,高技术是一台创造基业机会的机器,虽然高技术淘汰了有些人认为的那些夕阳工业的就业机会,但在制造高技术设备和产品的部门将会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悲观主义。P392

  悲观主义者认为高技术破坏就业的能力远远超过其创造就业的能力。

朝阳工业。P402

  激光、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新能源等新兴工业却如同旭日东升,蒸蒸日上,被称为“朝阳产业”。

夕阳工业。P402

  汽车、钢铁、造船、纺织一度被认为是高度工业化社会骄傲象征的传统工业,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有如夕阳西下,日趋衰落,被称为“夕阳产业”。

 

2、领会:

关于高技术和劳动就业的争论,必须从整体上作辩证分析。P396

  关于高技术和劳动就业的争论,无论是以往已经进行的,还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它们都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问题。实际上只有从整体上作辩证分析,结论才比较令人信服。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高技术的发展确实在西方国家造成了劳动就业危机。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高技术毕竟同时也是增加就业机会的因素。

由此可见,从整体上,高技术同时是增加就业机会和减少就业机会的因素

讨论高技术发展的劳动前景时,必须的掌握点。P398

  当人们讨论高技术发展劳动前景时,掌握以下几点是有必要的:

  首先,许多历来用人最多的工业部门,诸如生产汽车、化学品、器械等等的工业部门,由于采用高技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会造成就业人数的急剧下降。

其次,高技术的确在通过其产业化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主要是建立了许多以前根本不存在的行业,或者使原来的行业得到创新,壮大为吸收劳动大军的主要部门。

第三,高技术同时是增加就业机会和减少就业机会的因素,这就使我们有理由认为技术本身并不是决定就业的净增还是净减,而与国家经济状况和采取何种政策关系很大。

第四,推广微电子等高技术工业将是一件“复杂”的好事,它对就业水平和就业模式的影响很大,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夕阳工业的衰落,朝阳工业的兴起,标志着整个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经历了一场痛苦的新陈代谢。P402

 

C、就业结构变革的测度

1、识记:

贝尔是谈论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人。P405

  

2、领会:

服务业的增长。P404

专业和技术领域的增长。P410

信息业的崛起。P414

 

D、新时代的工作

1、识记:

规范经济。P422

  规范经济是一种衡量、预测和利用国民财富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非规范经济。P423第三种经济)

  非规范经济这是一种长期没有引起注意和得到承认的经济。

第二职业。P425

  第二职业:指本职工作外兼职、以获得额外收入的各种劳动,乃是紫色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

2、领会:

种种迹象表明将来不会有足够的传统工作用来分配。P417

缩短工作时间是用来解决工作问题的方法之一。P419

绿色经济。P426

新的工作意义。P428

 

第十三章 未来工作展望

A、网络发展对职业的影响

1、识记:

网络衍生的新职业。P433

以内容开发的网络职业(内容开发)

以基础设施为主的网络职业(基础设施)

电子商务(商业营运)

2、领会:

中间商、银行及证券业职员、邮政服务人员可能遭受被淘汰的厄运。P438

网上招聘。 P441

  网上招聘之所以受到欢迎      一是在于方便快捷

二是由于信息量大,且跟新快

三是由于费用花费少

四是个性化服务

  目前人才网站还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目前在国内上网的还主要是中高层人才,而在美国最普通的劳动者也会上网找工作。怎么让越来越多的上网看到网上求职的好处,就成为人才网站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再如,目前我国人才网站虽然已有不少,但过于分散,相互之间又是封闭的,使用者要一个网站一个网站地查,很不方便。如何通过联合形成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是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B、WTO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1、识记:

“高素质”的标准。P450

按照在世界上的“行情”看,高素质应该是这样的三才”:

有创造力的“能人所不能”的人才

懂金融、外语又懂国际贸易、法律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就是具有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

十字形人才概念。P450

  “十”字形人才,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意识。这种人才才是入市后最抢手的高层次人才。

2、领会:

WTO重构就业空间。P443

  WTO虽然是一个贸易组织,但是由于它协议的范围较广,涉及从农业到纺织品与服装,从服务业到政府采购等多项内容,因此它对其他成员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很大,劳动就业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WTO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相应地提供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其次,WTO也会带来我国职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中国的就业格局要经常受较为严峻的冲击的原因?

  一是入世后面对有限的时间压力,为抵御外资及其产品的冲击,国有企业是传统产业的企业,肯定会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可避免进行更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甚至破产,从而导致失业人员的增加。

二是虽然沿海地区在外贸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工贸易增加,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中西部地区传统工业及农业受到冲击,又会减少就业机会。

三十服务贸易以及小企业的发展增加的就业机会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形成规模。

 

我国在加入WTO以后的一段时期将面临劳动与就业压力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

如何迅速进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以化解就业结构的矛盾和在不同产业、行业和地区上存在的不平衡。

 

 

WTO促进就业体制改革。P453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措施和手段也必将会出现多样化:如

刺激经济增长、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推动劳动力就业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加强公共培训和失业者的再培训、 推进创业培训、                规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建立失业预警系统、             制定应付紧急情况的预案和计划、制度并执行相关的劳动立法

等等,这些都会成为政府手中可以使用的就业促进方法。

C、大学生与“知本家”

1、领会:

校园创业潮。P464

“海归派”的创业。P468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目前学历:
报考专业:
"自考大专00165劳动就业概论复习资料"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