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3518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常考重点
第一章 特儿心理健康教育引论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WHO 健康定义:健康是身体无病和心理健康。即完整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异常可能是严重的也可能是轻微的,严重的心理异常称为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的标准:生理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 主观经验标准
⑴生理学标准
⑵统计学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和功能越是接近普通人群的平均值,越是心理健康;越偏离平均值,则心理不健康
⑶社会适应标准(受人本影响):把心理健康描述为一种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较难达到的理想状态,并作为人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卫生工作的标准。
⑷主观经验标准:此标准体现了心理健康的主观感受性,认为心理健康与否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感觉,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否有心理困扰,是否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
2、心理卫生 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对象是正常人中有心理问题者)心理治疗(对象是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有心理障碍者)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⑴开设专门课程 ⑵全面渗透 ⑶学科教学渗透 ⑷个别咨询辅导 ⑸团体咨询辅导 ⑹创设有利环境
二、特儿与心理健康教育
1、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儿童年龄范围是0-18周岁。
2、特儿心理发展特点
⑴特儿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①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 ②遗传 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 ③心理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内因
⑵特儿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①特儿的身心缺陷明显多于普通儿童 ②特儿的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明显大于普通儿童 ③特儿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明显差于普通儿童。
⑶特儿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
3、特儿的心理问题分为: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
4、影响特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⑴生理因素
①遗传因素的影响 ②病毒和病菌感染的影响 ③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的影响 ④严重躯体疾病和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神经系统影响是儿童行为的主要因素) ⑤生化和内分泌因素的影响 ⑥微量元素的缺失的影响
⑵心理因素
①认知因素 ②情绪因素 ③个人因素
⑶社会因素
①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教养不当的主要表现:a过度保护 b过度溺爱 c过度严厉 d过度放松 e教育过于随意
②学校环境和教育方式 ③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 ④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
5、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意义:
⑴对特儿自身的意义:①促进特殊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 ②帮助特殊儿童调整自身 ③帮助特殊儿童最大可能地发展④促进特殊儿童尽可能多方面发展
⑵对特儿家庭的意义 ⑶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⑷对社会的意义
6、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目标是多元的分三级
⑴一级目标 定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发展为主
⑵二级目标 定位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解决心理问题,以预防为主
⑶三级目标 定位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以矫治为主
7、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⑴针对性原则 ⑵主体性原则 ⑶发展性原则 ⑷整体性原则 ⑸活动性原则 ⑹成功性原则
特儿心理教育的内容:问题预防 行为矫治 功能开发
三、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⑴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发生转移(预防和发展方向)
⑵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共存互补(个别与团体)
⑶关注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⑷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趋于整合(家庭 社区 学校)
⑸逐步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
⑺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2、国内现状
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
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
3、我国特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⑴对特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脱节
⑶教育的实践缺乏科学性 ①个别化倾向 ②医学化倾向 ③课程化倾向 ④德育化倾向
4、特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⑴补救性功能 ⑵预防性功能 ⑶发展性功能
第二章 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
特殊儿童存在观 特殊儿童发展观 特殊儿童教育系统观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系统观
1、特殊儿童存在观
⑴特儿存在的客观性 ⑵特儿存在的一般性 ⑶特儿存在的特殊性
2、特殊儿童发展观
⑴特儿发展的可能性
⑵特儿发展的现实性 促进特儿发展由可能到现实的条件:⑴学校教育 ⑵家庭环境 ⑶医学手段和生物科技水平 ⑷物质条件 ⑸社会环境
⑶特儿发展的心理动力:
儿童现有的心理水平和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推动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还必须恰当解决矛盾,进而是特儿身体和心理发展,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3、特殊儿童教育系统观:运用系统论和辩证法原理考察特儿的教育问题,并借助系统工程形成一系列整体性认识和动态性观念
⑴特儿教育的基本态度——平等观:
①教育起点平等——有教无类 ②教育过程实质平等——因材施教 ③教育终点平等——人尽其才
⑵特儿教育的特殊需要
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 ③教育任务的特殊性 ④教育措施的特殊性
⑶特儿教育的全新理念:潜能观
特殊教育理念的更新:
①关注智能强项 ②开辟替代通道 ③设计多元策略 ④挖掘儿童潜能。
4、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系统观
二、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论
1、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构成要素 特点
⑴概念:在一定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特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 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模型、
⑵构成要素:①指导思想 ②主题 ③目标 ④程序 ⑤策略 ⑥内容 ⑦评价
⑶特点:①完整性 ②特点性 ③简明性 ④操作性
2、特殊儿童教育模式的基础理论
⑴特儿教育与生物学 医学理论 ⑵特儿教育与心理学理论 ⑶特儿教育与教育学理论 ⑷特儿教育与社会学理论
3、特殊儿童教育模式
①医学——生物模式 ②心理学模式 ③教育学模式 ④社会学模式 ⑤系统学模式
第三章 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方法
1、心理教育的方法就是教师在心理教育影响下师生共同生活的方法,包括:认知改变法 榜样示范法 实际锻炼法 情感陶冶法
心理教育的方法 | 主要特点(定义) | 适用范围 | 主要形式 | 运用要求 |
认知改变法 (理性情绪ABC) |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儿童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使其形成正确观点的 | 心理教育法适用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儿童,如中小学生,无明显智力缺陷儿童 | 1运用语言文字改变认知(讲座、谈话、阅读、讨论) 2运用事实改变认识(参观、访问、调查) | 1针对性,2趣味性,3时机性 |
榜样示范法 | 是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 | 榜样的类型: 1伟人的典范,2教师的示范,3学生中的模范 | 1选好榜样,2把握特点,3善于指导,4激发情感 | |
实际锻炼法 | 有目的地组织儿童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 | 锻炼方式: 1实践活动,2布置任务,3纪律约束,4心智训练 | 1坚持严格要求,2唤起儿童主动,3注意检查督促 | |
情感陶冶法 | 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培养儿童心理素质的方法 | 1环境陶冶,2艺术陶冶,3人格感化 | 1创设良好环境,2引导儿童参与,3注意启发引导 |
2、心理咨询方法(适用范围自己看)
心理咨询方法 | 基本原理 或特点 | 治疗方法策略 | 补充: |
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分 | 1潜意识理论:潜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2幼儿行舆论 3人格结构:id:快乐原则ego:现实原则super-ego:道德或原则表现:自我理想 良心 | 自由联想 阻抗分析 移情分析 梦的分析 | 病理学解释:性的本能和欲望要求满足和实现 治疗原理:神经症的各种症状都是有意义的即有无意识的心理背景。无意识的心理冲突导致症状的出现,但病人意识不到冲突的实质,若冲突得不到解决,症状就持续。心分治疗原理就是把无意识转变成意识,认识症状的真正原因和真实意义,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
心理分析法 心理动力学疗法 | 1承认无意识存在与冲突 2承认人格结构论 3认为幼年创伤经历对人格重要影响 4鼓励患者讲出内心冲突,深入认识自已以获得领悟 | 一对一谈话 小组形式 心理剧 | 属于一种谈话治疗法, |
合理情绪疗法 简RET-艾利斯 | ABC理论和ABCDE模型 D劝导干预E治疗与咨询效果F治疗与质询后的心感觉 | 认知技术 情绪技术 行为技术 | 特征:绝对化要求 过度概括化 糟糕至极化 过程:解说阶段 证明阶段 放弃阶段 重建阶段 |
来访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 | 认为有机体都有一种天生的基本趋势,不利的环境条件使它扭曲或受阻,人就会感到不适或表现异常。 | 注重治疗关系而非技术 | 不把治疗对象称为病人,而是咨询客人或来访者 技术:真诚 共情 无条件积极关注关注 |
集体心理疗法 团体辅导——同质团体 | 最大特点:儿童通过与集体其他成员的交流,增加对自己和他人了解,增进人际沟通能力,根据集体传达的信息和反馈,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 集体心理分析疗法 集体行为疗法 集体认知疗法 | 1规模结构:5-7人严重的宜小 年龄差距2岁以下 年纪小可混编 青春期分组 2时间场所:场所固定 空间足够 有吸引力 5-8岁1h 9-12岁1.5h 1-3/w或隔日一次 3解决的问题:不良习惯问题 学习困难问题 职业辅导问题 人格发展问题 |
积极心理疗法 赛里格曼 | 倡导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心理现象解读,以此激发个人自身某些所固有的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使每个人都走向幸福彼岸 | 特殊之处:在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和想象,以故事作为治疗者和病人之间的媒介,在不与病人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提出改变其信念或观念的建议 | |
行为矫正法 行为疗法行为治疗 | 利用学习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解决人的不适应问题的方法。(只标不治本) |
3、积极的概念及五个阶段:
积极心理疗法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两种基本的能力:认知能力和爱的能力,认知能力派生出守时 有序 整洁 诚实等,有爱的能力派生出耐心 时间 交往 信任信心等 。积极心理治疗的5个阶段(与处理冲突相联系的):观察/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处境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
4、行为矫正法的理论基础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发射学习理论 斯金诺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治疗的各种方法都是有分别属于以上3种原理的。共同点事:行为是后天学习的获得的,不良的 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某种不适当的学习结果
5、行为矫正的常用技术有哪些
系统脱敏技术(治疗焦虑和恐惧) 目标分层技术(正强化 负强化 消退 惩罚) 参与造型技术(示范 情景诱导 自我控制)
行为矫正的主要技术和策略P85
6系统脱敏法
⑴系统脱敏法:在放松的条件下,从弱到强呈现刺激和情景,以使个体逐步脱敏或适应
⑵原理:利用交互抑制原理达到治疗的目的。沃尔普认为:焦虑和恐惧不能与松弛并存,他们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恐惧(焦虑)最有效的反应是肌肉松弛。
⑶ 步骤:①松弛训练 ②设计不安刺激阶段表 ③脱敏训练
7、自律训练
⑴原理:当人处于一种放松的自律性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中的一些过度活动就会受到抑制,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⑵步骤: ①安静练习 ②四肢重感练习(从双手腕到双脚腕,从左到右,如果是左手者反之) ③四肢温感练习 ④心脏调整练习 ⑤呼吸调整练习 ⑥腹部温感练习 ⑦前额清凉练习。
8、冲击疗法和暴露疗法:
⑴原理:“以恐制恐”,系统脱敏法的变形。病人体验到最可怕的恐惧时,看到自己安然无恙,恐惧就会降低或消退
⑵冲击疗法的操作:强迫儿童想象恐惧(焦虑)的情境(物),使其体验强烈的焦虑,直至焦虑反应消退,然后给予新的刺激,再引起高度焦虑,如此反复,达到焦虑明显消退
⑶暴露疗法的操作:儿童面对或接触焦虑的真实情境,使之经历强烈的焦虑,并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毫无根据,从而消除焦虑。
9、厌恶疗法又称厌恶条件法、回避学习法:对不良行为和异常行为施加不愉快的体验:电击 药物 言语责备,利用痛苦刺激替代异常行为的快感,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以毒攻毒”:酗酒 贪食 强迫症性心理异常的治疗
10、正性强化又称为阳强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运用喜好的刺激做练习的强化物,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几率
11、负性强化:运用令人讨厌的刺激使人产生厌恶感,以增加良好行为的出现几率
12、惩罚:施加惩罚和取消正强化物,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几率:暂时隔离法 矫枉过正法
⑴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前者后果是不愉快的,后者是愉快的,负性强化更具有积极意义
⑵惩罚方法适用: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的治疗:攻击性行为 违纪 脾气暴躁 伤人及自伤行为
13、消退法:停止强化,使行为出现的几率降低;或停止惩罚,使原本减少的行为又增加
14、代币制又称为标记奖酬法:用代币充当强化物矫正行为,代币累积起来可以计算成绩或成果。
15、示范法:(班杜拉)通过示范 观察 学习增加和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16、家庭疗法:重视家庭结构与家庭的运作过程,特点:
⑴以家庭而不是以个人为治疗单位
⑵目标和焦点时改变家庭内部的互动结构和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
⑶注重当前的情境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互动过程,并注意引导家庭向积极的方向改变
⑷以心理学 家庭社会学 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导
17、家庭疗法的理论和技术有哪些
⑴精神分析取向家庭疗法 ⑵心理动力取向的家庭疗法 ⑶结构取向的家庭疗法 ⑷经验/人本取向的家庭疗法 ⑸沟通/策略取向的家庭疗法 ⑹系统取向的家庭疗法 ⑺认知/行为取向的家庭疗法 ⑻后现代取向的家庭疗法
18、家庭治疗的3个基本原则:
⑴针对整个家庭进行集体治疗,纠正共有的心理问题
⑵确诊病人所存在的的问题只不过是症状,家庭本身才是真正的患者
⑶家庭治疗的任务是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病态情感结构,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
19、家庭治疗的过程:
⑴初期接触 ⑵初期会谈 治疗 ⑶融入家庭 ⑷评估家庭 ⑸分析家庭史 ⑹促进家庭改变
第四章 特儿心教的特法
一、 游戏疗法
1、游戏疗法含义
指通过游戏手段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矫正和治疗,是一种利用非语言媒介手段进行健康教育的治疗技术。在游戏治疗之中,游戏本身不是治疗目的,而是治疗手段。游戏治疗者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解决儿童的问题,而是帮助儿童成长:
⑴建立安全的心理环境 ⑵了解并接纳儿童本身 ⑶鼓励儿童表达内心情绪 ⑷建立宽容的态度 ⑸鼓励儿童为自己做决定 ⑹帮助儿童学习自我控制 ⑺教导儿童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想法
2、游戏种类与玩具的种类
⑴心理学家比拉:①机能性游戏 ②体验性游戏 ③获得性游戏 ④创造性游戏
⑵皮亚杰根据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 ①实践的游戏(0-2岁) ②象征性游戏(2-7岁) ③规则的游戏(7-11岁)
⑶玩具分类:①投射内心世界类 ②发泄情绪类 ③模拟实物类。玩具的功能:I与儿童建立正向的关系; II让儿童表达内心的情感; III让儿童探索真实的经验; IV让儿童测试自己的限度;V让儿童发展正向的自我概念;VI让儿童更加了解自己;VII提供一个机会让儿童修正一些别人不能接受的行为;
3、游戏疗法的理论与技术
⑴游戏治疗产生的理论根据: ①剩余能量说 ②修养说 ③生活准备说和反复说 ④游戏生物说
⑵游戏治疗的心理治疗效果,不同观点:①净化说和补偿说 ②自我表现说 ③儿童力学说
4、游戏疗法的注意事项:⑴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 ⑵建立必要的游戏规则 ⑶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⑷发挥治疗者的隐性作用
5、游戏疗法在特儿教育实践中的作用:⑴观察特殊儿童的问题 ⑵理解并解释特殊儿童的行为 ⑶完全接纳特殊儿童
二、箱庭疗法
1、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工具:沙 沙盘 一些人和物的缩微模型。以荣格的理论为背景,考尔夫创造的一种治疗方法。起源于英国医生罗威菲尔德。利用荣格的自我潜意识理论的观点分析患者的作品。
2、沙盘结构:
⑴长72*宽57*高7cm,外侧是黄色或木本色,象征土地;内侧为蓝色,代表海水和河川,涂成蓝色,是让孩子有挖沙挖出“水”的感觉;
⑵沙:10公斤左右,茶色的沙子代表山峰,黄色的沙子代表土地;白色的沙子代表雪相;沙盘的沙一要干净二要细洁;
⑶水的使用取决于咨询者的判断,两种沙子:湿 干
3、箱庭疗法理论根据
⑴治疗假设:假设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倾向。
⑵咨询关系有两种观点: ①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是母子关系即“母子的一体性” ②沙盘就是一个“小世界”
⑶箱庭疗法的作用:整合了荣格分析心理学和东方文化及哲学的精髓,广泛地使用多做心理疾病治疗
⑷适用范围:特别适用游戏疗法表现不佳的儿童和有言语障碍的儿童。不适用:精神分裂患者,只能在精神康复期使用,器质性病变患者和慢性障碍者同样不适用
4、箱庭疗法的技术
治疗者的态度:采用允许 鼓励 理解的态度。如箱庭疗法中出现太阴森或屠杀的场面,儿童对沙盘、玩具肆意破坏时制止。儿童要求治疗师一起玩,不去或在另一沙盘同时进行。不限时,正常儿童需要20-23分钟完成,越有心理障碍的儿童速度越快,约16-17分钟完成
5、实施过程:
⑴过程:①指示词 ②记录和提问 ③箱庭作品的表现和分析
⑵分析的规则:①整合性 ②空间配置 ③主题
沙盘:左右侧:无意识与意识 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上下:精神和肉体 未来和过去 父亲和母亲,并非绝对
⑶实践及应用:起初适用于学校不适应儿童和情绪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随后扩展到适用于各类神经症患者的治疗方法,还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治疗活动。
三、艺术疗法: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概述:
⑴以言语为媒介的心理治疗不能解决一切的心理问题,只在矫治一些非理性认知和思维上有疗效,处理以情绪困扰为主的心理问题就显得无能为力。
⑵艺术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⑶在心理治疗领域,艺术治疗通常是广义的,即通过学习美术绘画 音乐舞蹈 粘土雕塑等表现形式的课程,达到治疗的目的。
⑷艺术治疗具有两种倾向:①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 ②倾向于艺术本质的。两种倾向,都是把艺术当做表达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让当事人通过创造释放不安的情绪,澄清以往经验。
⑸艺术本质上是具有治疗价值的,艺术活动可被用来弥补其他学科的学习,灵活运用艺术创造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和健康成长
⑹艺术治疗适用于:发展迟缓(如认知发展迟缓)、情绪障碍、自闭症、多动症以及有生理或心理创伤的儿童
2、绘画疗法:在绘画创造的过程中,利用非语言工具传递意识和潜意识,治疗者依据投射理论做诊断与治疗
⑴理论基础:投射 大脑偏侧化理论
①投射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结构。(否认投射,把自己不认同的过失和不被社会认可的欲念归因他人)
②大脑偏侧化理论:大脑左右半球存在优势分工,左半球负责: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对细节的逻辑分析;右半球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图像性思维特征 信息综合——空间鉴别能力,表明音乐 绘画 情绪等心理机能属于右半球掌控,研究表明,右半球功能损害影响患者情绪机能。
⑵作用机制:绘画作为情感表达工具,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在绘画的过程,个体可以进一步澄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为心理意象。
⑶绘画疗法的效用:主要适用于一些不想说话或不会说话的患者,以及其他方法无效和具有情绪障碍、创伤等心理疾病患者。
⑷绘画的形式: ①自由绘画 ②规定了内容的绘画 ③介于两者之间
⑸治疗过程:①材料 ②导入 ③创造
⑹注意事项:
①注意东西方文华的差异
②注意绘画疗法的要求: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对绘画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经过专业的绘画细腻分析训练
③诊断结果缺少一定客观性
④ 力求系统化 综合化
⑤增加欣赏绘画的运用。
3、音乐疗法:
⑴音乐治疗理论认为: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也可以引起非常不同的情绪反应。音乐的交流意义是非语言的,这一特点对于临床治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语言的努力归于失败时,音乐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这一关系正是治疗成功的基本动力
⑵音乐治疗的适用对象
①在身心机能方面有发展障碍的儿童
②在语言、情绪交流等方面感到有不适应表现的心理患者
③情感有障碍者:如失恋 攻击情绪
④某些有人格障碍或自我退化倾向者可运用音乐疗法刺激其身心技能的活动,缓解症状,并结合心理和医学的治疗达到精神和身体技能的恢复。
四、感觉统合疗法
1、感觉统合:人类对于自己身体与周围环境接触之后,产生的一些感觉通过“感觉系统”传送到大脑进行分析,产生领悟 学习或者命令运动系统做出反应。它以神经系统科学(神经心理学 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感觉统合是正常大脑所具备的功能
2、感觉统合失调:人类大脑对从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不能顺利地进行正确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以致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发生障碍,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能力,导致行为失调,即感觉统合失调:⑴前庭平衡功能丧失 ⑵视觉感不良 ⑶听觉干不良 ⑷触觉感过分敏感过分 ⑸本体感失调 ⑹动作协调不良
3、感觉统合疗法:利用悬吊 摆荡 旋转或溜滑板,让儿童在多变化的活动过程中,得到丰富且适当感觉刺激,以促进感觉统合功能的正常化。
4、实践应该用
⑴前庭功能失调训练: ①充分爬行 ②平衡游戏 ③飞机游戏 ④摇摆毛巾游戏
⑵触觉过分敏感的训练:①洗澡游戏:冷热水刺激 梳头游戏 刷身游戏 ②抓痒游戏 ③毛巾游戏 ④沙土游戏 ⑤垫上游戏 ⑥小刺球游戏
⑶本体感失调的训练:①多活动 ②球类运动 ③学会表达 ④学会做家务
运用感觉统合疗法应遵循的原则:1要以儿童最喜欢的刺激为必要的刺激,2要以儿童的基本感觉为主,3要以儿童最迟钝的感觉为主
第五章 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章 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器官缺陷儿童:听觉 视觉 肢体障碍 脑瘫的儿童。这些障碍对儿童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器官缺陷儿童的“第二性缺陷”。
2、听觉障碍(听障)又叫听觉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者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从而难以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0-18岁残疾儿童:千分之四)虽然听障儿童在个性各方面不具备独特的特征,即不存在所谓的“听障儿童个性特征”,但是在许多方面与正常儿童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3、视觉障碍(视障)又叫视力残疾,一般分为盲和低视力
4、肢体障碍(肢障)肢体残疾:指四肢和躯干等有缺陷而失去正常的运动技能。
A不同类型的身心特征:⑴心肺系统障碍者的身心特质 ⑵肌肉骨骼系统障碍者的身心特质 ⑶神经系统方面障碍者的身心特质。
B肢障者适应经历12个阶段:震惊→焦虑→期待奇迹→否认→悲伤→沮丧→退缩→内心愤恨→外行攻击性→认命→接纳→适应
儿童类型 | 心理问题 | 心理问题成因 | 如何教育(预防和矫治) |
听障儿童 | A听障儿童的认知(自我中心倾向) 1敏感多疑而固执 思维发展滞后 缺乏社会经验 自我角度思考问题 认识流于表面 较强的防御心理 夸大偏见 形成的观念刻板而难以改变,社会适应困难 2不恰当的自尊与自卑 归因模式的偏差;遇挫即退,自尊和自卑并存 B听障儿童的情绪情感:(靠视觉途径感受) 1情绪外露而易变 情绪理解和表达方面的问题影响人际 适应。容易产生焦虑,尤其是对人的焦虑 2情感体验贫乏 高级情感需要具体的形象相联系,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发展迟缓。 C听障儿童的意志行为: 1冲动:缺乏自控力 2依赖性强 3缺乏恒久性:虎头蛇尾。 | 既有自身也有外部原因:自身障碍的影响 社会 家庭 学校的因素 1听觉障碍带来的影响 听觉障碍带来最大影响并不是生理问题,而是由此产生的语言沟通问题,长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发展迟缓,因而理解问题片面。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不仅影响着听障儿童的行为,对其自我意识和个性等心理发展产生影响。身份认同困难,难以准确定位。 3学校教育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⑴同伴关系 ⑵师生关系(关键) ⑶学校的教育教学 4家庭因素 | 心理问题的预防: 1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师生关系: ①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耐心爱心平稳的情绪 尊重态度 平和心态 ②教师要公平公正 2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学习活动) 3积极开展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矫治:针对健全人进行的心理矫治方法一般也适用于听障儿童。有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
视障儿童 | 视障儿童与明眼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基本一致,但由于接受外部信息的途径不同有其特殊性。 1视障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知觉的恒常性和理解性发展缓慢,时间 空间 运动等方面的知觉与明眼儿童不同 2、视障对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①气质:粘液质抑郁质较多 ②能力:听 触 分辨强,应变 定向行走 操作弱。生活 劳动 运动能力比同年滞后1-2年,16岁有“快速赶上期” ③兴趣:受限于视觉,不够广泛但稳定 ④性格:群体和他人态度负向孤僻,学习认真劳动懒惰。性格依赖 不果断 坚韧,情绪困扰 不稳定 心理问题: 1情绪特征:不稳定 2人际关系:不良 3自我意识:自卑 4意志特征:独立意向差 | 1视觉障碍心理适应过程: 包括7个阶段:精神创伤期→震惊和否认期→悲伤和退缩期→屈服和沮丧期→重新认识期(重新肯定期)→适应期(对应期)→自我接纳和自尊期 2早期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态度,“盲态”的形成 3社会环境影响 4学校教育的影响 | 视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主要表现有:情绪不稳定 学习不专心 手指不灵活 暴力行为与倾向 畏缩害羞 逆反等6个问题 1情绪不稳定问题及其处理 ①情绪不稳定的问题:a自身视障;b明眼人的不当行为 ②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处理,两个途径:a开设心理相关课程b特别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情绪不稳定的具体原因 ⑴生活没有规律,极端偏食 ⑵对刺激过度反应 ⑶无法预测而引起的不安 ⑷不良的人际关系 ⑸学习受挫和不满 ⑹社会性不成熟 ⑺不良的语言发展 2学习不专心问题及处理 ①注意力缺陷:感觉统觉训练 注意力训练 心理咨询 要务 ②外部环境的干扰 ③独立行走能力差 ④不良的家庭环境 ⑤吸引教师的注意 ⑥学习目标不明确 3暴力行为问题及处理,原因: 想做某件事和得到某样东西;看到别人为难的样子很有趣;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不知该做什么好,始终处于焦虑的状态;不喜欢现在做的事情,想逃避。 4畏缩、害羞问题及处理(回避同年人,去不回避成人)。 ①社会技能的训练 ②正强化: ⑴成人关注法 ⑵塑造法 ⑶同伴媒介法 ⑷系统脱敏法 5逆反心理及处理:出现这种状况并非是儿童 成人任一方的问题,而是双方关系出现问题。 ⑴分析:首先要分析逆反心理的原因,其次是反抗行为的程度。 ⑵处理原则:培养令人满意的行为与减少令人厌恶的反抗行为 ⑶方法:鼓励法和代币制 |
肢障儿童 | 1自卑(自卑情结和追求超越,身体阻碍了这些) 2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4种水平的自我中心) 3自我控制欠佳(过强或过弱导致外向行为或压抑。无力感:造成一放弃自我努力二压抑了探索周围环境的动机), 4孤独感(源于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而且不仅是肢障儿童的心理体验也是社会现实) 5焦虑 | 1个体因素:年龄原因 残疾因素 残疾程度 ⑴年龄因素 7岁以下:认为肢障由超自然力量造成,或者做错事儿受罚 7-10岁: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体验苦恼,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希望像疾病那样通过治疗痊愈 12岁以上:逻辑思维思考,接受现实,配合治疗,意识到残疾可能陪伴终身 沮丧情绪在8-10岁的男孩及青春期女孩最为严重(男孩希望在游戏中获胜,女孩注意外表) ⑵残疾性质:先天性 获得性 进行性 非进行性。获得性比先天性适应更不良。 ⑶残疾程度 轻度比重度的问题更大。原因:一行为和感情的不同对待,轻度要求更高;二无法彻底投入到活动中 2家庭因素:⑴家长的心理调适水平⑵家庭内部关系⑶家庭内部经济状况 家长的心理调适水平是肢障儿童心理发展重要因素 家庭的内部经济状况对每个孩子的发展很重要,对肢障儿童发展尤为重要 3社会因素:⑴伙伴关系 ⑵学校教育 ⑶公众反应 | 肢障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 1、个人角度的预防:⑴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和能力 ⑵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⑶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2、家庭角度的预防: ⑴父母与子女正确面对生命,寻找生活乐趣 ⑵父母与子女都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⑶避免对子女有女就和自责 ⑷夫妻关系良好 ⑸亲朋好友精神和物质的支持 ⑹家庭成员的沟通与开朗诚实的态度 ⑺父母以正常孩子对待。 3、从社会角度的预防: ⑴鼓励与正常儿童的交往 ⑵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 ⑶促进公众接纳和完善服务体系 肢障儿童自卑心理的矫治: A类型:压抑的适应 轻度适应困难 内向行为问题 非社会期望行为; 矫治: 1读书治疗,2成功体验,3认知改变策略,4增强策略,5特别指导策略 |
脑瘫儿童 | 1情绪障碍,2行为异常,3认知障碍 | 脑瘫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治:1心理咨询,2认知及行为治疗,3运动疗法,4社会支持 |
5视障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原则:
在对视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对视障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探寻,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以保证他们能及时得到帮助。同时,应坚持预防为主,及时疏导。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的合作。
第六章 发展障碍儿童
1、发展障碍儿童:指存在智力障碍 学习障碍(LD) 自闭障碍(ASD) 多动障碍的儿童(ADHD)。这些障碍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影响。包括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2、智障儿童:儿童在发展期间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常态,同时伴随有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⑴智商低于两个标准差 ⑵伴随有适应行为的缺陷 ⑶发生在18岁以前。其中适应性行为是指个人是否具有符合年龄和身份的行为。适应性行为缺陷是智障儿童的明显特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智障儿童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他们独立并被主流群体所接纳。
3智障儿童心理问题矫治:处理智障儿情绪失控、多动行为、自伤行为、刻板行为、性骚扰行为
⑴智障儿童情绪失控问题处理:
1寻找出可能造成情绪失控的因素,2善用行为改变技术,3提供书写的机会,培养书写习惯,以减少情绪暴发,4短暂隔离,以稳定其情绪
⑵智障儿童多动行为处理:多动问题的原因有3种:
1环境或学习因素,2其他疾病引起的,3注意力缺陷,教师处理多动问题,必须找出原因,对症下药。环境或学习原因时教师要考虑教材太难或太易造成分心,教法是否有不适当之处等
⑶智障儿童自伤行为处理:
1教室中尽量不放危险物品,2无时无刻监视有自伤行为的儿童,训练其他同学密切关注智障儿童有无异常举动,3转移智障儿童注意力,4忽视智障儿童自伤行为,增强其他适当行为,5协助智障儿童家长改善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6协助智障儿童学习社交技术,7严重者采取隔离、心理治疗等方法
⑷智障儿童刻板行为(自我刺激行为)处理:刻板行为:一种反复的,没有变化的,发生频率相当高的,而且没有任何适应功能的反应(强迫症也是)
1其他行为的分化性增强,2对立行为 的分化性增强
⑸智障儿童性骚扰处理:
1、反应代价;2、隔离;3、直接处罚;4教育正确的性观念。
4学习障碍又称学习困难,一个人获得和运用听 说 读 写 推理 拼写 计算等能力方面存在缺陷。与智障儿童相比特点:
⑴特定的行为表现,或能力与学业成绩与正常相比有显著差距;⑵不是有智力落后、感官缺陷或学习机会的缺失造成;⑶不能通过正常教育,只能通过特殊的的教学方法补偿
5、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损伤引起的发展障碍,一般在3岁前就可发现。通常男孩患自闭症的几率比女孩高,约为4:1。自闭症作为一种生物学基础上终身的广泛性障碍,分为高功能和低功能自闭症者。194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森大学精神病学医生肯纳通过对11名有奇特症状的儿童观察,提出了:“早期婴儿自闭症”的概念
⑴自我刺激行为:由于智能发育受影响,自闭儿童往往表现出重复的动作或者奇怪的癖好和习惯,以满足感官和心理的需求
⑵同一性行为:也称为刻板行为,自闭儿童总是坚持生活中琐碎的细节,拒绝改变,对重复行为的坚持类似强迫症状。
6、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为多动症:主要症状是儿童行为持续表现为注意力缺陷或多动 冲动等障碍。(三大特征)(类型:注意力缺陷型 多动——冲动型 复合型)
⑴通常出现在儿童早期阶段(2-5岁)更常在男孩身上。出现几率宽松标准:10-20%,严格标准仅为1-2%。
⑵多动症和学习障碍均为隐形障碍,学习障碍属于认知方面的障碍,多动症属于情绪方面的障碍
发展障碍儿童 | 心理与行为特征 | 心理问题 | 问题成因 | 如何教育(预防和矫治) |
智力障碍儿童 | 1心智和能力的特征: 量方面:发展比较缓慢,质方面:各方面心智活动 2人格和行为的特征: ①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僵硬性) ②依靠他人指导行事(外诱形态) ③内向性行为(自卑心理) ④外向性行为(破坏性) ⑤任性行为(过度保护) 3社会适应性特征: ①自理能力(高于智力水平) ②社会行为 ③反社会行为(智商50-90的智障儿在问题青少年儿童中占有显著比重。 | 1不良适应行为: ⑴刻板行为 ⑵自伤行为 ⑶攻击行为 ⑷过度活动 2人格偏差:勒温 3人际与社会适应不良 | 影响智障儿童心理适应的因素: 1个体原因 首先是生理或生化方面的缺陷 其次是情绪方面不稳定,体验不深,自控差。 2环境原因 ⑴家庭教养不当 ⑵缺少良伴 ⑶在校的失败经验(学习活动受挫) ⑷主流社会的忽略 | 智障儿童心理问题预防: 1预防智障儿童心理问题的支持系统 ⑴生物生态支持 ⑵教育支持与控制 ⑶行为支持 ⑷环境支持 2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⑴反应替代法(海龟技术控制攻击行为) ⑵系统脱敏法:控制惧怕和焦虑 3调整家长心态,掌握应对策略 ⑴帮助家长消除罪恶感 ⑵让家长接纳实施 ⑶让家长认识智障儿童人在家庭中的地位 ⑷让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家长面对智障儿童的不良行为的方法: ⑴转移法 ⑵忽略法 ⑶疏导法 ⑷手的控制 ⑸拥抱的控制 ⑹环境的控制 智障儿童心理问题矫治:(见上) |
学习障碍儿童(LD) | 1学业方面有问题 2知觉和统合方面有问题 3注意力和行为异常 4记忆 认知和后设认知有问题 5有明显的社会情意问题 6动机方面有问题
| 1抑郁和自卑 2迷惘与矛盾 3自我安慰与侥幸 4逆反与嫉妒 5焦虑和放纵 | 1病理原因(脑损伤 出生前发育不良 遗传或生化失调等造成)心理问题:⑴学习态度不正确 ⑵情绪情感消极 ⑶意志力薄弱 ⑷性格不良 学习障碍儿童比一般儿童的外控分数要高,归因模式为外在原因,导致自尊水平降低 自我概念消极,学习没有兴趣 2环境因素 ⑴传统教育的消极影响 ⑵学校教育的不当举措 ⑶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 ①强制学习的影响(不应机械记忆)②家庭气氛的影响 ③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 | 预防: 1给家长的建议★:有信心、有毅力、有耐心、平常心,与教师保持沟通 2给教师的建议:协助儿童克服困难或提供变通方式,包容与接纳,改善注意力、简化指令、了解优缺点、给予成功机会 注意个别差异 ★矫治:(首先改变认识,然后进行心理辅导) 1通过帮助儿童克服学习障碍,提升其成功感 ⑴训练学习策略 ⑵训练归因策略 ⑶学习认知监控策略 2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习障碍儿童排除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障碍 3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克服成长危机 |
自闭症儿童(ASD) | 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兴趣范围和刻板、古怪的行为方式,称为为“KANNER三联症”: 1、社交障碍 ⑴冷漠 ⑵缺乏社会技巧 ⑶缺乏正常情感反应 2、沟通障碍 ⑴语言发展迟缓 ⑵不能用合适的方式与人沟通 3、独特兴趣与刻板行为 ⑴独特的兴趣对象 ⑵坚持特殊日常习惯和仪式 ⑶重复单调而无目的的身体动作 | 1情绪情感问题 ⑴焦虑 ⑵自我中心 ⑶恐惧 ⑷孤独 ⑸抑郁 2社会适应问题 3不良行为 ⑴自我刺激行为 ⑵同一性行为 ⑶攻击行为 ⑷多动行为 | 1个体原因 ⑴感知觉异常和缺陷; ⑵认知困难(①80%自闭儿有智力落后:50%低于50;30%在50-70;20%高于平均水平。②自闭儿童有内心推测缺陷 ③自闭症的实质损害是认知障碍); ⑶语言发展缓慢 ; ⑷情感缺陷, 2家庭原因 3社会原因 ⑴缺乏专门的康复机构和专业教师 ⑵社会对自闭症患者的了解程度还待提高 | 自闭儿童的心理问题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 1家庭支持 ⑴生物支持:孕期保健……⑵情感支持 ⑶活动支持*(地板时间) 2学校支持 ⑴提供友善的环境 ⑵提供专业的方法:①结构化教学 ②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3社会支持 ⑴帮助自闭儿需社会共同努力 ⑵需要专业机构 矫治: 1行为治疗 2情绪情感沟通训练, 3心理咨询(高功能自闭儿) 4其他方法,自闭症儿童还可尝试用社会故事、音乐治疗(海豚和高频音乐)、绘画治疗、游戏治疗等 |
多动症儿童(ADHD) | 1、分心和注意力不足; 2、多动; 3、冲动; 4、需求注意的行为; 5、动作不协调; 6、学习障碍; 7、反社会行为; 8、情绪困扰 | 1对立反抗行为 2情绪异常和困扰 3学习问题突出(与学习相关问题:⑴ 学业低成就⑵较差的学习行为 ⑶无法完成学习进度) 4人际关系不良 5自我态度低落 | 1生理因素 ⑴脑损伤(大脑额叶) ⑵生化因素 ⑶前庭系统失常 ⑷遗传 2家庭因素(离异、经济*) 3环境因素 4心理因素 | 预防: 1以接纳的态度面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 2帮助多动症儿童了解其行为特征 3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规律 4为其创造可能成功的机会 5建立一个积极和充满鼓励的学校环境 ⑴改善物理环境 ⑵帮助学生适当地发泄精力 ⑶有效的沟通 6增进多动儿的正向行为:⑴适当增强 ⑵适当惩罚 矫治: 1药物治疗(6岁以上)2行为治疗3认知行为策略(专注力控制:自我评量 自我评鉴 自我记录 自我增强,冲动控制:数1-10,思考要不要做 )4感觉统合治疗,5心理辅导6多元模式(最佳介入方式:认知行为策略+要务治疗) |
第七章 超常儿童
1、超常儿童定义:是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正常儿童发展水平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定义:
⑴超常儿童是相对于正常儿童而言 ⑵超常智能是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不是天生的 ⑶超常智能是稳定的,也是发展变化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2、超儿心理特点 心理问题 成因 预防 矫治 开放
心理特点: | 心理问题 | 问题成因 | 如何教育(预防 矫治、开发) | |
超常儿童 | ⑴较旺盛的求知欲和广泛而强烈的认识兴趣 ⑵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久集中的注意力 ⑶较强的记忆力 ⑷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⑸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⑹锋芒早露 | 1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 2自我评价不当(重视缺点忽视优点;优越感) 3过分在意他人评价(表现好,避免不好) 4环境适应能力差 5焦虑等情绪问题(成就焦虑) 6人际交往障碍(最常见的困扰) 7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 (依赖型 偏执型 分裂型 循环型 ) | 1对超常儿童理解的偏差 2超常儿童的自身特质(不少是精神病患者) 3社会环境的催化, 4家庭教育的不当 ⑴过分关爱造成其依赖强承受力差; ⑵充分宠爱造成其自私 孤独 协调力差 ⑶过高期望造成其心理脆弱 耐挫差 5教育方式的功利性 6社会价值的功利性 | 预防:(从上到下) 3、 强化教育意识,发挥家庭功能(超儿家庭教养的技巧) ⑴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庭 ⑵避免夸耀孩子的过人成就 ⑶尊重超常儿童的兴趣和特长 ⑷支持和鼓励而故事过度期待 ⑸以身作则 2、开设专门课程,创设心育环境 ⑴给超常儿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⑵创设良好的学校内部心理环境 ⑶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 3、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矫治: 1针对不同问题展开心理辅导 ⑴恰当评价 ⑵准确引导 ⑶认识自我 ⑷感受挫折 ⑸学会合作 2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展心理咨询 ⑴个别心理咨询 ⑵团体心理咨询 ⑶网络化心理教育 开发: 1、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父母第一任老师,适当的早教能发展惊人能力) ⑴良好的家庭环境 ⑵塑造孩子健全人格 ⑶强化孩子动手动脑的意识 ⑷因材施教 2、学校教育与潜能开发 ⑴为超常儿童设置合理课程 ⑵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影响 ⑶建立和谐同伴关系 3、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 |
超儿 自我中心现象
| 特点 1自我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 2喜欢表现自己,好大喜功 3自已永远是对的,从不认为自己有错 4同学有困难,不肯主动帮助,缺乏同情心 | 成因: 1、过度宠爱 2、偏差的教育理念:重视学业而不重视品格 3、父母双方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致,让孩子无所适从 教师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时间的超前性 及时性 延续性 |
3、超常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综合素质 人格 潜能)
⑴提高超常儿童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整体素质:生理 心理 社会文化 政治素质)
⑵培养超常儿童的主体性和形成完善人格
⑶开发超常儿童潜能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20%智力80%非智力因素)
4、超儿的心理健康内容包括:(维护 开发 预防与矫治)
⑴超儿心理健康维护
⑵超儿的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
⑶超儿的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第八章 处境不利儿童
1、不利环境:家庭环境不利 学校环境不适 同伴关系不良 社会环境不佳等4种。导致:成绩下降 行为失范 情绪不稳等不良表现。
2、单亲妈妈易出现消极情绪,教养方式也倾向过度保护,从而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3、离异对儿童的影响:
⑴在孩子心目中,离婚是由父母共同造成的
⑵对父母离婚的认识,根据儿童的年龄不同有所不同,刚入学儿童认为是自己问题,年龄较大认识是感情等等问题。有些儿童会做出强烈反应,有些反而激发其成熟行为
⑶离异对儿童带领的压力影响,根据气质和性别有所不同:
①女孩是内化的反应,男孩适应更困难。一般离异后两年,适应问题得到解决,但也有少数持续到成年早期
②离异对孩子产生的压力,但影响确实间接的,主要是家庭形态的改变的愆生而形成。有10%左右的孩子认为父母离异是一种解脱。离异对孩子既是伤害也是一种成长
4、重组家庭特点:家庭成员关系复杂而敏感。从单亲家庭,再到重组家庭,儿童心理再次经历巨大变化。
5、留守和流动儿童:跟随亲戚和年迈的祖父母留在原籍的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
⑴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一半以上儿童普遍面临的问题。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留守儿童分居第一二位。离校大龄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放任自流的状态;此外,大龄留守女童的性侵问题也值得关注
⑵ 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受经济和精神“双重贫困”
6、流浪儿童: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⑴流落儿童分为:纯粹流浪儿童、准流浪儿童、隐形流浪儿童,前者国家救助比较好,后两个救助缺乏效果
⑵流浪儿童的特点: ①脱离了家庭 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不便监管 ②游离与于社会的边缘,缺少关爱与帮助,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③他们的生存权 发展权 教育权受到严重威胁 ④他们的存在可能导致许多社会问题,若不从根本上解决,后果十分严重
⑶流浪儿童是世界性问题,绝大多数是文盲,90%有违法行为,98%有心理问题
7、“艾滋病致孤儿童”简称艾滋孤儿:他们本人并没有染病,但在贫困 失学 歧视 冷漠中生活。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免学费,不免书费
⑴艾滋孤儿的安置方式:集中寄养方式 民间收养方式 分散抚养方式
⑵歧视:艾滋孤儿的心理障碍
8、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父母犯罪,孩子无辜
儿童类型 | 心理问题 | 问题成因 | 如何教育(预防 矫治 心理健康教育) |
单亲儿童 | 1学习:困难 2情绪情感:不稳定 3性格:孤独冷漠、抵触和敌视心态 4自我意识:自卑消极 5道德:识辩能力弱 6人际交往:不合群 | 1家庭原因 2学校原因 3社会原因 4自身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孩子)
| 预防: 1单亲父母要多与孩子接触,成为知心朋友 2单亲父母要注意单亲抚养策略 3社会要建立长效帮扶,关爱单亲家庭儿童 矫治(处理单亲儿童的心理问题最佳方法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的注意问题: 1加强教育与沟通 ⑴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来消除单儿对父(母)的隔膜 ⑵让单儿宣泄心中的苦闷。 2重视爱的体验与奉献 3尊重人格与激励自信 |
离异儿童 | 1自卑、忧郁 2逆反心理 3仇视、报复 | 1家庭因素: ⑴父母的心理调节水平 ⑵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持续冲突、男孩) 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对儿童适应有帮助) ⑷儿童教养方式(内疚溺爱) 2教师及同伴因素(是否歧视与保护) 3个人因素(认知水平) | 预防: 1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所处情境 2培养孩子自我控制和从容应对的能力 3建立新的家庭关系(合作父母 双核心家庭) 4教师及同学提供特殊的帮助 |
重组家庭儿童 | 1情绪外显(攻击性行为) 2情绪内隐(自虐行为) 3人格障碍(自卑 无安全感 孤僻) 4心理失衡(自怨自艾 遇事责人) | 1家庭教育(多由亲生父母教育,角色不可替代,导致教育不均衡) 2家长素质、心理和情绪 3家庭环境(对未来的担忧) 4儿童对家长的认同感 5儿童的地位 | 预防: 1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2重视对儿童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3为儿童创造高峰体验的机会 4多方协同教育,使儿童避免外界不良影响 矫治:以法规校规为辅,心治、理治相结合,耐心细致地帮助重组家庭儿童 |
留守儿童 (落后于缺失问题) | 1情绪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3自卑心理 4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 | 1亲情缺乏造成的心理障碍 2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 3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位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5社会环境复杂加剧了心理问题的萌发 | 1家长要重视亲情沟通和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要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 3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 4农村社区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 |
流动儿童 (异地问题:融入 排斥) | 1缺乏自尊与自心,自卑心理普遍 2缺乏家长的教育,问题行为较多 3社会责任心缺乏,群体意识缺失 4自我认同感与社会认同感缺乏 | 1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2学校教育资源匮乏 3城市人对流动人口的偏见导致流动儿童心理脆弱 | 1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让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享有平等待遇 2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为流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3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4消除歧视,创设公平社会氛围 5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培养自强品质 |
流浪儿童 | 1怕受伤害,总爱撒谎 2缺乏关爱,性情冷漠 3江湖习性,惯用暴力 4误解爱护,拒绝救助 | 1家庭原因(外因中家庭原因比重最大) ⑴没有监护人 ⑵监护人没有监护能力 ⑶监护人没有履行监护义务 2儿童自身的心理原因 3社会原因 | 1对流浪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播撒爱的种子 ⑴营造爱的氛围 ⑵有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 ⑶有专业心理康复人员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2引入学校模式,强化对流浪儿童的教育 3从家庭和社会层面重视流浪儿童的保护与求助 |
艾滋孤儿 | 1大部分艾滋孤儿内向、自闭,有严重心理阴影 2部分艾滋孤儿仇视社会、人格扭曲 | 1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无知和误解 2让艾滋孤儿得到关爱和受教育机会 3培养艾滋孤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营造艾滋孤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往氛围 5对艾滋孤儿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 |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 没有分辨能力,不知父母被抓的原因 逆反心理、仇视社会、大多数自卑、有暴力倾向 | 1受经济收入减少的影响 2社会关爱缺乏 3自身坑干扰能力较弱 4监护人监管不力 | 1给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一个温暖的“家”(民间组织,关爱机构) 2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实施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全社会共同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 |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